文学类201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版.doc

文学类201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版.doc

ID:35775831

大小:4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4-17

文学类201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版.doc_第1页
文学类201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版.doc_第2页
文学类201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版.doc_第3页
文学类201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版.doc_第4页
文学类201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类201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模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文 献 综 述近年余华、莫言小说“残酷叙述”研究文献综述(黑体,小二,居中,不设副标题)学生姓名 XXX(宋体四号)指导教师陆芸分院 人文与艺术分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班  级  10文学1 学  号10209001212014年12月20日(黑体四号居中)近年余华、莫言小说“残酷叙述”研究综述(黑体三号居中同。必须与封面题目完全一致。)摘要:同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受关注的作家,余华和莫言的小说创作有着不尽相同的“残酷叙述”特征。对这类特征的研究,2000年以来渐成评论界关注的重点

2、。对余华“残酷叙述”的研究可分为三类:叙述的表象和特点、叙述的形成原因,以及叙述的内涵意蕴;对莫言作品“残酷叙述”的研究,则主要从具体作品的叙述研究,和叙述的意义两方面入手;而将二者的“残酷叙述”加以比较的研究,目前尚且少见,但也已呈现出由表及里的深入发展趋势。关键词:余华;莫言;残酷叙述;比较;综述一、引言(一级标题,黑体三号居中,下同)“残酷叙述”是指一种以暴力、血腥、死亡为主要载体,表达作家对现实人生独特思考的叙述方式。这一概念本身尚未得到明确界定,但在当代中国文坛已然得到许多作家的实践。余华和莫言的部分中、长篇小说可称

3、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对于这种另类的创作方式,评论界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余华在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对而言,对莫言作品的研究在这方面还有待深入。而将二者加以对照的分析探讨,无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正文文字,宋体小四,1.5倍行间距)二、余华小说“残酷叙述”相关研究(一)叙述的表征(二级标题,黑体四号居左缩进二格,下同)从1986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余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像是在有意进行“残酷”的展览:《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古典爱情》等等,无不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血腥和死亡,挑战

4、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驱使评论者们纷纷进行探讨、分析。姚温丽《另类的血腥、暴力和死亡——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作品有感》从三方面解读了余华作品的艺术手法:极度冷静的客观描写,荒诞而引人深思的“表演手法”,以及“身体叙事”的写法。认为余华“让笔下的人物走向死亡,实际上是走向生命,是向死而生。”姚温丽:“另类的血腥、暴力和死亡——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作品有感”,《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6期。分析较为客观、全面,但并未深入。抓住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叶淑媛《论余华先锋小说的死亡意象——兼及先锋小说的意象化及影响》进行了更细致的分

5、析:死亡意象的确立在于反复描写暴力、血腥和死;其意蕴丰富,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入会礼”叶淑媛:“论余华先锋小说的死亡意象——兼及先锋小说的意象化及影响”,《玉林师范学院院报》,2010年第31卷第4期。、“死亡本能的外化”,是一种象征存在虚无的终极指归。也有论者将余华早期小说中的“暴力”进行细分。如千利江《论余华早期“暴力”小说的两种向度》在作品细读中得出结论:《现实一种》属于“单纯的暴力堆砌”,是出于“骨子里的喜欢”而没有真实可信的基础;《一九八六年》的情节则“与正常的、合理的世界形态完好地契合”千利江:“论余华早期‘暴

6、力’小说的两种向度”,《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6期。,是对历史“作寓言化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人的存在价值的思考。”细读的态度值得赞赏,但以“真实可信”为标准来判别余华作品中“虚伪的形式”,未免有偏颇之嫌。结合“暴力”与“死亡”,胡军和张瑞英分别指出余华的叙述方式所带来的利与弊。胡军在《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与死亡叙述》中说,余华“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胡军:“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与死亡叙述”,《宝鸡文

7、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批判的力度也因此被稀释。同样,张瑞英在《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中肯定了“对暴力的关注”,能迫使人们“注视历史的暴力性,从而对那些暴力性的历史后果有所警醒”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文史哲》,2006年第3期。(脚注宋体小五,单倍行距,每页单独编号);而“对死亡状态的叙述还原使余华小说对死亡事件的历史观照超越了道德判断,从而可能以个体生命对某种历史事件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和解读。”但是,“对历史暴力的抽象化和审美化”,也导致了“对历史道义和人生苦难的虚无化

8、和抽象化。”杜光霞在《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论余华前期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中认为,余华前期的小说“展示了一个阴郁、冷酷、恐怖、血腥、完全丧失理性的荒谬世界”杜光霞:“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论余华前期小说的表现主义特征”,《作家》,2009年第4期。。而在“表面的冷酷下面蕴藏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