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79049
大小:24.3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7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主题22盐类的水解2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主题22:盐类的水解李仕才考点一 盐类的水解及其规律 一、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实质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① 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② 的反应。 2.实质 二、盐类水解的特点及规律1.特点可逆→水解反应是③ 反应 吸热→水解反应是④ 反应的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微弱→水解反应程度很微弱 2.水解的规律及类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盐的类型实例是否水解水解的离子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pH(常温下)强酸强碱盐NaCl、KNO3⑤ —⑥ 性 =7强酸弱碱盐NH4Cl、Cu(NO3)2⑦ ⑧ 、 ⑨
2、⑩ 性 <7弱酸强碱盐CH3COONa、Na2CO3 、 性 >7 三、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一般来说,盐类水解的程度不大,用可逆符号“”表示。盐类水解一般不会产生沉淀和气体,所以水解产物不标符号“↓”和“↑”。如CuCl2、NH4Cl溶液中:Cu2++2H2OCu(OH)2+2H+;N+H2ONH3·H2O+H+。2.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水解离子方程式要分步表示。如Na2S溶液中:S2-+H2OHS-+OH-、HS-+H2OH2S+OH-。3.多元弱碱盐阳离子的水解简化成一步完成,如FeCl3溶液中:Fe3++3H2OFe(OH)3+3H+。
3、4.水解分别是酸性和碱性的离子组,若水解相互促进的程度较大,书写时要用“”“↑”“↓”等,如NaAlO2溶液与AlCl3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Al+6H2O4Al(OH)3↓。【答案】①水电离 ②弱电解质 ③可逆 ④酸碱中和 ⑤否 ⑥中 ⑦是 ⑧N ⑨Cu2+ ⑩酸 是CH3COO- C 碱1.常温下,浓度均为0.1mol·L-1的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NH4Cl B.NaHCO3C.Na2CO3D.Na2SO4 【解析】NH4Cl为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常温下pH<7;NaHCO3、Na2CO3均是强碱弱酸盐,C的水解程度大于
4、HC的水解程度而导致溶液碱性NaHCO35、价阳离子A+或B+及负一价阴离子X-或Y-组成的盐溶液。据测定常温下AX和BY溶液的pH=7,AY溶液的pH>7,BX溶液的pH<7,由此判断下列可能不水解的盐是( )。A.BX B.AXC.AY D.BY【解析】AY溶液的pH>7,说明AY可能为强碱弱酸盐;BX溶液的pH<7,说明BX可能为强酸弱碱盐;则AX可能为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答案】B盐类水解的规律1.“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如酸性:HCNCH3COONa。2.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显酸性。如NaHSO4水溶液中:NaHSO4Na++H++S6、。3.弱酸的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1)若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溶液呈碱性。如NaHCO3溶液中:HC+H2OH2CO3+OH-(主要),HCH++C(次要)。(2)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如NaHSO3溶液中:HSH++S(主要),HS+H2OH2SO3+OH-(次要)。4.相同条件下的水解程度:正盐>相应的酸式盐,如C>HC;水解相互促进的盐>单独水解的盐>水解相互抑制的盐,如N的水解程度:(NH4)2CO3>(NH4)2SO4>(NH4)2Fe(SO4)2。
5、价阳离子A+或B+及负一价阴离子X-或Y-组成的盐溶液。据测定常温下AX和BY溶液的pH=7,AY溶液的pH>7,BX溶液的pH<7,由此判断下列可能不水解的盐是( )。A.BX B.AXC.AY D.BY【解析】AY溶液的pH>7,说明AY可能为强碱弱酸盐;BX溶液的pH<7,说明BX可能为强酸弱碱盐;则AX可能为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答案】B盐类水解的规律1.“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如酸性:HCNCH3COONa。2.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不水解,溶液显酸性。如NaHSO4水溶液中:NaHSO4Na++H++S
6、。3.弱酸的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1)若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溶液呈碱性。如NaHCO3溶液中:HC+H2OH2CO3+OH-(主要),HCH++C(次要)。(2)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如NaHSO3溶液中:HSH++S(主要),HS+H2OH2SO3+OH-(次要)。4.相同条件下的水解程度:正盐>相应的酸式盐,如C>HC;水解相互促进的盐>单独水解的盐>水解相互抑制的盐,如N的水解程度:(NH4)2CO3>(NH4)2SO4>(NH4)2Fe(SO4)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