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

ID:35793979

大小:56.2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4-18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_第1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_第2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_第3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_第4页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45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孔子主张以爱

2、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2.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C.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3.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的是A.儒家思想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思

3、想4.“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C.提倡上善若水  D.主张王霸并用5.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D.礼制社会功能加强6.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

4、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民贵君轻  B.三纲五常  C.天人感应  D.和谐中庸7.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①限制君主暴政 ②大一统 ③“天人感应” ④“君权神授”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孝敬者也

5、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A.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B.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C.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D.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10.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下至唐代,虽仍是儒释道三足并峙,而实际上,佛教已成一枝独秀。”“士大夫寻求人生真理,奉为举世为人之最大宗主,与夫最后归宿者,几乎惟禅是主。”这说明A.佛教挑战儒家思想的地位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11.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

6、、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12.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理论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13.《汉书·董仲舒传》中“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14.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

7、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A.关注人的主体地位B.反对“天人合一”C.主张格物致知D.否定宇宙的存在15.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C.强调“发明本心”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16.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8、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