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ID:35811421

大小:148.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9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_第1页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_第2页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_第3页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6至今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及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从1994年开始,中国进入持续贸易顺差阶段。到了2006年贸易顺差额为1774.7亿美元,2007年为2622亿美元,2008年更达到2954.7亿美元。,仅2007年一年的顺差额就与从1994—2004年累计顺差总额相当。2006年至今:国际收支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优惠的政策以及合适的投资时间和环境促使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注入。从1994年开始,中国连续十多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7626191亿美元。1997—1998年

2、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外商直接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年平均流入额一直保持在600亿美元,对保持资本项目顺差发挥了巨大作用。国际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加工装配中心的产业链,使中国对美欧顺差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东亚对美欧顺差。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对中国形成严重依赖。近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中国产品需求强劲。目前,中国超过50种机电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80%以上,轻工产品占60%甚至达到70%,纺织产品占30%。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大规模顺差有其历史必然性。随着经济

3、全球化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迅速伸延,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国产材料和配件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产品供应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稳步上升。中国特殊贸易结构是造成大规模顺差的客观原因。其一,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中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制成品出口大量增加。其二,从贸易方式看,中国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由于加工贸易存在

4、大量顺差,使加工贸易顺差在弥补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逆差后,还出现较大规模顺差。中国国际收支多年来持续双顺差,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实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多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双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增加,增长迅速;货物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但服务贸易却连年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收入项目一直是逆差。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常账户顺差大量减少;错误与遗漏账户数额偏大,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 2011年4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新口径之下的2010年国际

5、收支平衡表,并通过口径调整,对2005年~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了修正。这一修正意义重大。外汇局将FDI在中国市场产生的留存利润,考虑进国际收支平衡表。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顺差1656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471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8%。根据最新发布以及调整的数据,2005年~2010年累计净流入中国的FDI规模达到8758亿美元。2005年~2009年流入规模则累计修正上调了1691亿美元。按报告发布的4月1日汇率计算,上调的部分折

6、合人民币1.1万亿元。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的FDI流入,大幅高出商务部统计的FDI流入。根据商务部数据,2010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可以发现,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流入的2068亿美元FDI,已经是商务部口径流入1057亿美元的接近一倍(196%)。累计2005年~2010年6年,以流入规模计算,国际收支口径累计流入9686亿美元,商务部口径仅为累计流入5127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89倍。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负面冲击,

7、但是中国的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项目账户顺差依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可以说,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果,是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稳定发展经济政策有效的结果。因此,国际收支顺差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形成的规模仍不断扩大,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矛盾需要调整,指导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转变,否则中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从需求角度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居民家庭财富缩水和再融资能力下降,消费需求增速下降;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金融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受到冲击,房地产投资及

8、其他行业投资均受到影响;世界进出口贸易下滑。虽然中国金融体系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中国实体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出口下降以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同时,伴随着全球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国际资本的流动可能出现逆转。  目前来看,国际收支口径高出商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