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D3-L30-李贽的小说理论.doc

教学素材D3-L30-李贽的小说理论.doc

ID:35977974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29

教学素材D3-L30-李贽的小说理论.doc_第1页
教学素材D3-L30-李贽的小说理论.doc_第2页
教学素材D3-L30-李贽的小说理论.doc_第3页
教学素材D3-L30-李贽的小说理论.doc_第4页
教学素材D3-L30-李贽的小说理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素材D3-L30-李贽的小说理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第30课李贽的小说理论明末清初的百年间,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而揭开这一页的人物就是李贽。李贽在这个领域的贡献至少有三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一,他以思想领袖的身份鼓吹“童心”说,并标举《水浒传》为“童心”之范例,评价超过儒家经典。同时,他还亲自动笔评点《水浒传》,由此开启了百余年的“小说批评热”。这极大地提高了通俗小说的地位。其二,他对小说的文体特性有相当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关于小说的虚构性和表现性方面,其见解远远超过前人的认识水平。其三,他是正面探究小说创作理论的第一人。  李贽的小说理论集中在《忠义水浒传序》与《水浒传》的评点中,但现存署名李

2、卓吾评点的《水浒传》有两种:容与堂刊百回本《忠义水浒传》(下文简称“容本”)和书种堂主人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书》(简称“袁本”)。其中容与堂所刊百回本为卓吾所评。  1.“发愤著述”说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推究《水浒传》创作的动机与目的,认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发愤著述”说倡自司马迁,用以揭示古代圣贤哲人进行学术著述的动机。李贽则将此引入通俗文学的创作理论中。《杂说》中以之论《西厢记》,这里又论《水浒传》,均以“发愤”推究其初衷、缘起。他的这种解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原作的创作精神,我们姑且置而不论。因为,他在这里强调的是自己的重表现、

3、讲寄托的创作观,亦含有对小说基本属性的理解。李贽不再强调如实记录,而是主张从主观创作动机出发,选择、编造故事,指出“《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第一回评)“(结局)极有深意……只是借此发泄不平耳。”(一百回评)这便明确揭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文学属性。后世金圣叹以“事为文料”来界定小说,正是对李贽上述见解的发展。现在来看,李贽承认并肯定《水浒传》之“假”是很简单的事情,而在当时却须有胆识方可。在我们这个史官传统悠久的国家,叙事文的第一要义是求真实。受此束缚,明明虚构的小说摆到面前,人们还是不能正视这一点,以“此其虚实,不必深辨”的暖昧态度来回避。李贽

4、这一斩截的论断使世人开始直面事实,此后小说虚构性遂成论者之常识。因此,说李贽这一论断是开启我国小说创作自觉时代的一声春雷,殆不为过。  2.“假事真情”说  这是李贽对小说情节设计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他认为:“《水浒传》文学原是假的,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所以便可与天地相终始。”(第十回评)“《水浒传》文字,不好处只在说梦、说怪、说阵处,其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九十七回评)也就是说,小说的人物情节都是虚构而成,是“假”的。但却应该符合人情物理,应该写出人情之真。这里所说的“真情”、“人情”,非指诗文创作中作者主体之“情”,而是指小说等叙事文学中的客体之“情”,即描写对象

5、的人生情味及生活逻辑。李贽主张以此作为小说虚构的依据。虚构而又要有真实感,这是李贽小说情节理论的核心。基于此,他反对作品中“说怪”、“说阵”的胡编乱造,认为这是《水浒传》文字的“不好处”;对于那些过份巧合、甚或任意撮合而成的故事情节多有指摘,斥为“文人任性”、“自家意思”,是背离生活逻辑的向壁虚构。至于虚构与情理之间的尺度,李贽在《琵琶记》评点中有精到的说明,可以移用于此:“戏则戏矣,倒须似真。若真者,反不妨似戏也。今戏者太戏,真者太真,俱不是也。”所谓“戏”指虚构的戏剧性情节,“真”指生活逻辑、真实感,二者皆不可趋于极端。理想的情况是“戏”而“似真”,方为妙品。李贽还

6、进一步探讨了小说中这种“假事真情”的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那曾被误归于怀林名下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学优劣》中,他揭示道:《水浒传》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无不“情状逼真,笑语欲活”。虽说是虚构而成,却有赖于现实生活的原型,有赖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概括。如果不是“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故而李贽提出:“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这是一个很精彩的命题,从反映论的角度道破了创作源泉的奥秘: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现实社会生活是艺术虚构的依据。  3.“同而不同”说  这是李贽总结《水浒传》的成功经验而

7、提出的小说人物塑造的标准。他在《水浒传》第三回评语中赞道:“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学,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同”即共性,“不同”即个性。李贽辩证地揭示出人物性格中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关系。他举例说明道:《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众多草泽英雄都是“急性”的汉子,在基本性格特征上也是“同”的;可是表现到每个人的具体言语、行动中却迥然有异,各各“不同”,“读去自有分辨”。显然,在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他更强调的是“不同”的重要,换言之,他更关心的是形象的个性化。如作品中的阮氏三雄,气质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