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诗歌理论

李贽的诗歌理论

ID:23534127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8

李贽的诗歌理论_第1页
李贽的诗歌理论_第2页
李贽的诗歌理论_第3页
李贽的诗歌理论_第4页
李贽的诗歌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贽的诗歌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贽的诗歌理论万历以后,以李贽为首,掀起了文学解放思潮。李贽的文学思想体系中,诗歌理论领域是“自然说”。  在中国古代“自然”最初是一个涵盖面非常之广的哲学概念,李贽的“自然”说完全涵盖本体论,创作论,风格论,既是对中国诗歌理论史上这一理论命题的传承,又从其历史高度和思想高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自然”说这一传统的命题产生了突破,并且影响了后人的诗歌理论。    一、李贽的“自然”观及其突破    明中叶以后,以李贽为旗手的文学解放思潮蔚然兴起。“以自然为美”是李贽向传统宣战的一部利器,他的“自然”说在几个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范畴范围

2、,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特色。  1、自然观的内涵  李贽认为“自然”的来源是“真”。作为以表现情感为主的诗歌,只有表现真诚自然之情感的诗才是达到了“自然”之美之诗。  最早从本体论角度来分析以“真”为来源的自然观的是刘勰。他强调感情的真实自然,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然而和前人相比,李贽所谓的“真”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了鲜明的叛逆色彩。  首先他之谓“真”,已非刘勰所谓之平常的真实、真诚,而是有着特定的含义,即他是以真来反礼教、反道学的。“真”的对立面不仅是假,而且是“礼教”。李贽发现束缚文艺的最大障碍正是所谓“礼义”。“自然发于情性,则自

3、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读律肤说》,《焚书》卷三),这句话的实质就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否定。他在《四勿说》中借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注解,辨析了礼与非礼的区别:“盖由中而出者谓之礼,从外而入者谓之非礼;从天降者谓之礼,从人得者谓之非礼;由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耳目闻见、心思测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谓之非礼。”这样来划分礼与非礼的界线正好同儒家的思路相颠倒。儒家的礼是外加的、人为的、违逆自然的。如果肯定了发自内心、出于自然者是礼,那就等于取消了儒家之礼。  其次,李

4、贽提倡之“真”是对真情的高扬。李贽把个体的情感本身和情感表现提升到诗歌的本体性高度。在《墨子注》中他明确地提出情感至上的观念:“絪缊化物,天下亦只有一个情。”这就视情为世界存在的终极本原和一切创造的原动力。李贽崇尚一切从真实生命里流出来的真情实感,高度肯定“率性之真”。他极力强调情感的本真性质和真实表现,提倡真情至性,反对情感失真,要求扬弃伦理异化,实现人性复归。所以他评杜诗就与历代评者认为其价值在于忧君爱国与关心民生疾苦不同。他认为杜诗之美、之感人在一“真”字,其忧思均发自心底,故而感人甚深。  2、创作论的自然观  李贽认为诗歌不但要写“真

5、实”,而且要真实地去写。也就是说要只要自由的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就能达意。  在艺术创作上,中国古代诗论讲究自然感兴,反对理智安排,主张创作主体在与外在对象的直觉合一中产生创作灵感。中国古代诗论还非常强调适会、兴会、遇合等字眼,以表达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自然境界。中国古代文论还进一步认识到,自然不是浅薄、空疏,而是艺术家在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上达到圆熟的标志,达到把自然天成与苦思精炼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境界。  历代诗论家多着眼于审美标准和艺术思维来对自然进行探讨,或以自然为上品,或以创作时无意得之为自然,或以成篇后有似等闲为自然等等。而李贽则从自

6、然发于情性的角度来论述自然之道,可以说是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深化了以往的自然论。  首先,他认为诗歌创作应当本于情感之自然。他一方面反对诗律形式规范悖逆情感自然的“牵合矫强”,另一方面反对那种人为的“有意为自然”。他要求创作必须有真情实感为内在的驱动力,如果为文造情,作无病呻吟,那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自然的。他在《读史·琴赋》中有一段论琴的文字,讲到了情感的作用:“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他认为音乐是心声之传达。这里所说的“心”实际上也是指的主体情感。琴同诗一样,是用以抒

7、发情感的,所以说“琴者,吟也”。弹琴与吟诗咏歌同样是出干情性之自然,并无远近之别。手和口同样可以表达情感,也无高低之异。这就说明了情感是构成文艺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责任编辑:)其次,在创作中,他要求情感审美表现的自然率真和自由无碍,而技巧与法度之类都属于末节。他反对穷工极巧、刻意雕琢。他说:“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禅病,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杂说》,《焚书》卷三)潜心于精攻细磨,讲求文理文法,即使能创作出工巧之极的作品,却创造不出伟大的作品

8、。那末,“天下之至文”是如何产生的呢?他的见解是:“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