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孔孟的道德学说.doc

教案孔孟的道德学说.doc

ID:35978582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2

教案孔孟的道德学说.doc_第1页
教案孔孟的道德学说.doc_第2页
教案孔孟的道德学说.doc_第3页
教案孔孟的道德学说.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案孔孟的道德学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孔孟的道德学说1、孔孟学说的特征儒本来是一种职业,所谓儒者,就是以相礼教书为职业的人。他们的专长就是演礼乐,教诗书,他们也就只能做这些事。他们正如向秀、郭象所说:只能明“古之人”之迹,而不能明其“所以迹”。儒家与儒者是不同的。儒者是社会中的教书先生,礼乐专家。这是孔子孟子以前,原来就有的。儒家是孔子所创立的一个学派。他们也讲诗书礼乐,他们也讲“古之人”。但他们讲“古之人”,是“接着”古之人讲的,而不是“照着”古之人讲的。孔子说,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一般儒者本来都是如此。不过孔子虽然这样说,他自

2、己实际上是“以述而作”。因其以述而作,所以他不是儒者,而是儒家的创立人。儒家是以“说仁义”见称于世的。在中国旧日言语中,仁义二字若分开使用,则各有其意义,就是现在所谓道德。《老子》说“绝仁弃义”,并不是说,只不要仁和义,而是说:不要一切道德。后世说,某人大仁大义,就是说:某人很有道德。说某人不仁不义,就是说:某人没有道德。儒家以说仁义见称,也就是以讲道德见称。儒家讲道德,并不是只宣传些道德的规律,或道德格言,叫人只死守死记。他们是真正了解道德之所以为道德,道德行为之所以为道德行为。他们真正了解人的道德境界与功利境界

3、的不同,以及道德境界与自然境界的不同。2、仁、义、礼、智儒家所讲仁、义、礼、智。后人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但孟子讲“四端”则只说到仁义礼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此四者也是孔子所常讲的,但将其整齐地并列为四,则始于孟子。1)“义”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义是道德方面的应该。这种应该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应该,就是所谓“当然而然,无所为而然”(陈淳语)义是道德行为之

4、所以为道德行为之要素。一个人的行为,若是道德行为,他必须是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说,他不能以做此事为一种手段,以求达到其个人的某种目的。一个人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其行为是“无所为而然”。一个人以做某种事为手段,以求达到其自己的某种目的,其行为是“有所为而然”。用儒家的话说,“有所为而然”的行为是求利,“无所为而然”的行为是行义。这种分别,就是儒家所谓“义利之辨”zīzī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zhí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

5、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求利与行义的分别,就是所谓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分别。一个人的行为若是有所为而然的,他的行为,尽管有时是合乎道德,但不是道德行为。他的境界也只是功利境界,不是道德境界。(参考康德的“为了义务”与“符合义务”的区别)后来董仲舒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他说的话,也就是上述的意思。但是有些人对此不了解。例如颜习斋批评这话说:“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这不谋不计两个字,便是老无释空之根。”(《言行录教及门》)此批评完

6、全是无的放矢。既耕种当然谋收获,即荷网持钩当然谋得鱼。问题在于一个人为什么耕种,为什么谋得鱼。若是为他自己的利益,他的行为不可能是道德行为。不过不是道德行为的行为,也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它可以是非道德的行为,即与道德范畴完全无关涉。(注意“不”与“非”的不同,参考“白马非马”之辨)儒家所谓义,有时也指在某种情形下办某种事的在道德方面最好的办法。《中庸》说:“义者,宜也。”我们说:一件事宜如何办理,宜如何办理的办法,就是办这一件事的最好的办法。所谓最好又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就道德方面说,一种是就功利方面说。就功利方

7、面说,在某种情形下,一种事的最好的办法,是一种办法,能使办此种事的人,得到最大的个人利益。就道德方面说,一种事的最好办法,是一种办法,能使办此种事的人,得到最大的道德成就。我们说“在某种情形下”,因为所谓“义者,宜也”的宜,又有“因时制宜”的意义。照此所说,儒家所谓义又似乎是儒家所说的“中”。办一件事,将其办到恰到好处,就是中。所以说中,也是说办一件事的最好办法。不过义与中也有不同。中也可就非道德的事说,义只专就道德的事说。非道德的事,并不是不道德的事,而是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的事。有人说:儒家主张义利之辨,但他们也

8、常自陷于矛盾。如《论语》云:“子适卫,冉有shù仆。子曰:‘庶矣乎!’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也注意到了人民的富庶。人民的富庶,岂不不人民的利?又如《孟子》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不以梁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