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着力完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重庆医科大学着力完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ID:35995708

大小:1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重庆医科大学着力完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_第1页
重庆医科大学着力完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_第2页
重庆医科大学着力完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_第3页
重庆医科大学着力完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_第4页
资源描述:

《重庆医科大学着力完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医科大学:着力完善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庆医科大学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将人才强校战略纳入学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着力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际化、开放型”的现代大学打造一支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开放流动、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一、基本情况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以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科研平台,使之成为拔尖人才的孵化之地;实施“首席专家”制度,引进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开启“创新团队建设”制度,致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

2、价与考核体系,激励人才健康成长等措施,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卓著,有力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二、主要做法1.加强平台建设,为吸引拔尖人才,为培育重点学科和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基地支撑。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通过加强平台建设,集聚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承担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带动相应学科领域发展。近年来,学校对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作坊式的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重构,将分散、封闭、零碎化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优化配置,组建了“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法医学与生物医学信息

3、研究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等基础医学研究平台,和“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及表观遗传学实验室”等临床研究基地。平台内部实行“principalinvestigator”(后简称PI)领衔的科研团队建设制度。在此基础上,举全校之力,组建了跨院系、跨学科的“生命科学研究院”,打造生命科学研究的航母,有力推动了学校科研平台建设,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提供了基地支撑。2.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引进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学科带头人。实施“首席专家”制度,以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

4、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育部“春晖计划”,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海外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为载体,吸引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到校工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灵活的“候鸟式”、“哑铃式”的人才引进方式和工作方法,对首席专家工作时间不作特殊要求,在科研经费、物质待遇、团队组建、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采取特殊措施,给予特别支持。柔性的用人模式,成功引进了我国临床药学的带头人、资深专家,在国际医药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周宏

5、灏院士;重庆市属高校首位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PhilipBaker教授(新西兰);“千人计划”专家阮雄中(英籍)、宋伟宏(加籍)、丁克越教授(旅美学者);我国眼科学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江学者杨培增教授;长江学者、美籍著名学者何通川教授;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胡大一教授;“巴渝学者”美籍著名学者张和、刘振国、夏勇以及“海外百人计划”包黎明、何江林、孙中杰、陶谦等在国内外医药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拔尖人才荟萃我校,实现了学校在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人才上“从无到有”的突破。3.建立“创新团队建设”制度。以首席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核

6、心,引进骨干人才,逐步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打破专业院系和地域的分割,让校内、外人才资源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科研平台的相对固定与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相结合的团队建设模式,组建了周宏灏院士、阮雄中教授、宋伟宏教授、何通川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生命科学研究”、“脂质研究”、“儿童认知发育研究”、“临床检验诊断研究”等在西南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研究团队,形成了以杨培增教授、王智彪教授、黄爱龙教授、谢鹏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眼科疾病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感染与分子生物学疾病研究”、“神经生物科学研究”等教育部、重庆市重点支持

7、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建设,云集了大批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的中青年人才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4.建立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和“重能力,重业绩”的绩效考核体系。我校横跨教育、卫生两个行业,校本部教师和临床教师在工作内容、工作重心等方面差异很大,本部教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临床教师70%-80%的时间和精力在救死扶伤。同为本部教师,也存在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区别。为客观公正的选才,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探索对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建立,根据岗位职能、教学科研临床工作

8、需要和个人能力等因素,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临床型,建立不同的职称、岗位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使优秀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三、成效启示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拔尖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进了实质性合作的院士1名、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国家1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