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雨》“学习设计”备课方案

2.《山雨》“学习设计”备课方案

ID:36034173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2.《山雨》“学习设计”备课方案_第1页
2.《山雨》“学习设计”备课方案_第2页
2.《山雨》“学习设计”备课方案_第3页
2.《山雨》“学习设计”备课方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2.《山雨》“学习设计”备课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校东关小学年级六学科语文设计:付建红“学习设计”备课方案授课时间2015年8月28日课题2山雨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能力,可以通过朗读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少,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因此在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上教师还要加强引导评读。2、学习材料分析: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

2、林雨景图,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文章首尾呼应,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走进文本,领略文本中弥漫的山野风韵,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教学难点: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方法。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

3、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山雨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在老师指导下、在与伙伴交流中逐步领悟到作者的某些观察方法和言语表达技巧。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文字,走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韵。4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及工具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导学要点学习评价备注教师根据课前的学情分析确立若干有逻辑联系的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为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材料、学具、媒体等达到学习目标所使用的手段(讨论、实验、观察、比较、阅读、作业、小组……)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4、教师整合各种要素所设计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用什么方法、形式判断达到学习目标涉及说明、生成性问题及处置、课后反思、教学一得等。一、初听课文,情感熏陶。感受诵读,进入情境。1、有关山雨的图片及相关课件。2、教材。熏陶感染,进入情境。一、即兴背诵,震撼带入1、教师即兴背诵《山雨》,以自己陶醉之态激起孩子的陶醉之情。2、板书课题《山雨》,记住作者赵丽宏。鼓励孩子像老师一样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当我们要求孩子在喜欢一篇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去有感情地朗诵或背诵的时候,孩子们往往是屈从与被迫,他们心中甚至还在想,为什么总是

5、叫我们怎么样,老师你自己呢?因此,当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展示自己的背诵才华时,征服的就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还有那些流露出羡慕、钦佩之情的孩子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1、多媒体课件。2、教材。自由读文,分层展示,圈画批注。二、自由初读,读通读顺41、翻开课本,自由地轻声读课文。遇到不熟练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2、分层次检查读书情况。对于学习吃力一点的学生,教师指名一一读一遍,注意正音(如“水淋淋”、“啼啭”)并可以带读;再由能力强的学生开火车读。3、师生同读、引读。4、出示画面

6、或课件,配乐朗读,享受美感。5、提笔圈画批注,了解山雨的特点,也就是课文导读里所指的“山雨的韵味在哪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这是基本的学习前提。不忽视优等生,不漠视学困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发展。扎扎实实地引领孩子读书,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文字的快感,受到美的熏陶。在边动笔墨边读书中,逐渐走进课文的深处。三、深入细读,体味语言知情明趣、体会“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1、多媒体课件。2、教材。交流、研读。三、深入细读,知情明趣1、交流你的发现,并归结为三个方面:

7、“雨声”、“林色”“山静”。2、重点研读其中一个部分,品味作者遣词用句的神妙,体会山雨的韵味,明确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1)第2—5自然段是描写雨声的,可以闭上眼睛听读、展开想象;着重理解三个比喻句:“像一曲无字的歌谣”、“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在旁边写出你此时的阅读感受。(2)第5—6自然段是围绕“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来写的,可以结合插图和自己搜收集的图片或者课件,联系文中具体语句反复体味。重点理解“教学应该有鲜明而坚定的整体观,在已经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及结构的

8、基础上,再深入到对部分文字的研读之中,“雨声”、“林色”、“山静”4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品读“融化”之妙。(3)第7—9自然段是写雨后山之幽静的,可抛出问题:既然写静,为何还要写鸟儿的啼啭、水珠的丁冬呢?可带出王维的古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三个部分写法不同,研究的方式就不一样,有闭目想象,有看图体味,有循疑导读,重联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