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

ID:36044620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_第1页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_第2页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_第3页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预习提示作者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诗歌格律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

2、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重点字词沧海(cāng)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萧瑟(sè)枯藤(téng)澹澹(dàn)一、导读《观沧海》(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二)熟悉诗歌。教正读音。

3、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三)理解字词。沧:临:碣石:何:澹澹:竦峙:4/4萧瑟:行:若:星汉:灿烂:幸:至:以:咏:(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主旨:(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

4、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二、导读《次北固山下》(一)题解: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二)熟悉诗歌。(三)理解字词。次:客路:行舟:潮平:风正:悬:残夜:乡书:达:(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主旨:4/4总结: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

5、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

6、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五)欣赏诗歌1、《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三、主题归纳《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四、写作特色《观沧海》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7、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次北固山下》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4/4五、布置作业:1、默写与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2、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4/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