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2)

《背影》教学设计 (2)

ID:36142541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背影》教学设计 (2)_第1页
《背影》教学设计 (2)_第2页
《背影》教学设计 (2)_第3页
《背影》教学设计 (2)_第4页
资源描述:

《《背影》教学设计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教

2、学重难点【重点】 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

3、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二、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

4、描写。(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3、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三、品味语言,感悟主旨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

5、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

6、,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1、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

7、,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

8、“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