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业6+团子最终

优秀作业6+团子最终

ID:36165144

大小:38.1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6

优秀作业6+团子最终_第1页
优秀作业6+团子最终_第2页
优秀作业6+团子最终_第3页
优秀作业6+团子最终_第4页
优秀作业6+团子最终_第5页
资源描述:

《优秀作业6+团子最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觅游·论述答题纸姓名:溪溪班级:热点班编号:R35题目结合实例谈一谈新媒介环境下的“媒介审判”现象“媒介审判(trailby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做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会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气氛,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应有的公正性,严重侵犯了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民的话语权得到释放,公众参与社会讨论的热情空前提高。一个社会事件经过互联网发酵,往往能迅速引起公众热议,形成舆论。加之有些媒体为博得受众“眼球”,在报道中进行大肆渲染,迎合受众情绪,进一步扩大了舆论影响力,对

2、司法机关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最终导致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审判”现象愈演愈烈。开篇对媒介审判进行简短解释,过渡自然,很好一、出现原因1、司法机制不完善我国当前的司法机制尚不健全,司法体系地方化使得司法机关在人事、财力方面过多依赖地方政府,导致法官在判案时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影响,受到诸多权力的挤压。同时,存在司法腐败现象,有些司法机关人员素质低下,不能恪守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案件的判决。2、媒体刻意渲染情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奉行商业利益至上原则,为吸引受众,大搞“眼球新闻”。在事件报道过程中违背客观中立的报道原则,使用带有明显倾向的语言迎合受众情绪,对触及社会“痛点”的地方大肆渲染,扩大舆论影响

3、力,从而对对司法机关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在司法机关尚未作出最终定论时,新闻媒介为了“抢新闻”,违背职业道德抢先对当事人定罪。如在“李天一案”中,媒体未审先判地以强奸案进行信息轰炸,并对当事人的姓名及其家人进行掘地三尺的窥私,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不仅伤害的当事人,还披着所谓“民意”的外衣给法院审判施加压力,严重干扰司法独立,影响着司法的正常审判。3、公众表达趋向情绪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解放了公众的话语权,每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过去,在“沉默的螺旋”机制作用下,人们在对周围的“意见环境”尚未明确时,一般倾向于对自己所持的意见保持沉默。而在新环境下,基于互联网的易操作

4、、匿名性等特点,公众在发布信息时更强调自我表达,倾向于个人情绪的宣泄而不是事实本身。并且,当前我国网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往往会用主观感情代替理性监督,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主观判断给事件定性。还可以提到媒介素养4、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尖锐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过渡期,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利益格局重新分配,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敏感氛围中,每一个公众都有对思想的极大渴求、对世界发展的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碰撞以及现实的冲突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而网络成为这种矛盾展现的主要场所。二、呈现的特点1、案件当事人被“标签化”,事件影响力大当下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公众情绪极度敏感,案件当事人一旦被贴上“官二

5、代”、“富二代”、“星二代”这类敏感的标签,由于迎合了公众的“仇富心理”,在“刻板印象”作用下,该事件往往能迅速引起公众“围观”,并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例如在“药家鑫案”中,媒体在未调查取证的情况下便给药家鑫冠以“富二代”、“军二代”地帽子,这无疑戳中了公众的“痛点”,直接导致了公众非理性情绪的爆发,事件影响力空前扩大。2、公众参与程度高9新媒介环境下,网络“媒介审判”已不仅仅局限于媒体对案件的过度介入,公众的高参与度亦成为网络“媒介审判”的又一个特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过去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格局,公众参与社会讨论的热情显著提高,而在讨论过程中,公众的意见通过评论、转发等手段往往能迅速汇聚

6、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对司法机关的审判造成直接影响。三、应对之策1、完善法制机制,增强司法透明度司法机关应进一步完善法制机制,对媒体涉入案件的“度”做明确规定,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处理案件,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对蓄意破坏司法公正,引导公众情绪的人作出必要的惩罚。同时,对案件进展过程要及时向社会通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防止公众因无法及时获取有效信息而偏听偏信,给谣言以可乘之机。2、媒体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媒体作为“时代的瞭望者”,理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及时报道相关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更应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受众需要新闻,正是因为新闻能真

7、实的反映现实变动,消除人们在对环境认知中的不确定性,新闻机构若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则必将导致受众的信任危机,从而威胁自身的生存。因此,媒体绝不能为了“抢新闻”、“博眼球”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故意夸大或捏造某些内容误导受众,损害当事人的权益,损坏自身的公信力。3、提高公众媒介素养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1亿,其中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