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ID:36298818

大小:77.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5-08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1页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2页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3页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4页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闫红兵甘肃玉门高级中学(735211)电话15293275620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有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优势。所谓鉴赏文学作品,就是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受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意识,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美,创造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中学生应该追求怎样的美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底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中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评判能力有有限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

2、水平的提高,追求美、展现美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富有个性,渴望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把自己的美表现出来,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以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但由于他们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再加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以丑为美、以“洋”为美的错误的认识。及时纠正这些不良情趣,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去追求真正的美,健康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美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呢?一.深入内心,感受作者的人格美。俗话说,文如其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人

3、格美的体现。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必须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作者的崇高精神产生敬仰之情,从而带者敬佩的心情去学习作品,熏陶思想,陶冶感情,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这首诗时,我首先让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与屈原有关的民俗节日等,这样,在学习作品之前,学生就被屈原的爱国精神所打动,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离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课文,学生理解的就深刻,就会带着一种敬佩之情去仔细读书。学生被屈原高尚的人格所打动,学完本课后,纷纷借阅有关屈原的书籍,课外自觉阅读屈原的其它作品,既提

4、高了思想认识,又扩大了知识面。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除了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外,我还补充了两点,一是陶渊明弃官不做,宁愿回家种田,表现了他怎样的人格?二是他的诗反映了他怎样的精神追求?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陶渊明,从而对他不慕荣华富贵、追求自由的品质产生敬佩之情,也就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追求。此外,上《荷塘月色》时向学生讲述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故事。学习《呐喊》自序时,结合鲁迅的战斗经历,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的原因,使学生感受到,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5、,他们伟大的人格,一直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二.通过诵读,体悟作品的语言美。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闫红兵甘肃玉门高级中学(735211)电话15293275620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有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优势。所谓鉴赏文学作品,就是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受作品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意识,从而自觉地去追求美,创造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中学生应该追求怎样的美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底纯洁

6、,情感和信念端正。”中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评判能力有有限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美、展现美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富有个性,渴望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把自己的美表现出来,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以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但由于他们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再加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以丑为美、以“洋”为美的错误的认识。及时纠正这些不良情趣,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去追求真正的美,健康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美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呢?一.深

7、入内心,感受作者的人格美。俗话说,文如其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人格美的体现。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必须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作者的崇高精神产生敬仰之情,从而带者敬佩的心情去学习作品,熏陶思想,陶冶感情,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这首诗时,我首先让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与屈原有关的民俗节日等,这样,在学习作品之前,学生就被屈原的爱国精神所打动,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离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课文,学生理解的就深刻,就会带着一种敬佩之情去仔细读书。学生被屈原高尚的人格

8、所打动,学完本课后,纷纷借阅有关屈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