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施工

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施工

ID:36430293

大小:1.86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5-10

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施工_第1页
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施工_第2页
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施工_第3页
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施工_第4页
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施工_第5页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及高层建筑施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时教案(总第7-16学时)授课题目第一章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授课学时10课型讲授■讨论□习题□复习□其它:教学目标(1)了解:轴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沉降观测,(2)重点掌握:教学重点轴线传递教学难点测量仪器的熟悉掌握教具、课件PPT、教案教学过程备注257-8学时:第一节高层建筑物的定位放线一、根据原有建(构)筑物定位根据原有建(构)筑物定位,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延长线法、平行线法、直角坐标法。1.延长线第一步定出其平行线A‘,B’;第二步定出P‘和Q‘:安置经纬仪在B‘,后视A’,延长A'B'直线至M'、N',移经纬仪在M'和N'上;第三步:

2、校对各对边长和对角线长。2.平行线第一步:定出其平行线C‘D’第二步:由C'D'可直接测出M'N'Q'P'矩形控制网;253.直角坐标第一步定出其平行线C‘D’。第二步由C'D'直接测出M'N'Q'P'矩形控制网;二、根据规划红线、道路中心线或场地平面控制网定位n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交会法综合法251.直角坐标法n第一步由中心正点起(城市规划部门给定)n第二步定S点(沿道路中心线向西量=123.300m)n第三步定X轴n第四步定O点(由S点起向北沿X轴量=84.200)。2.极坐标法n第一步:将经纬仪安置在圆心O点上,

3、后视A点后。n第二步:测1号点。n第三步:测重复按2~5号点。n第四步:并实量各点间距作为校核。253.交汇法n第一步先定出1、2、3、4点(在规划部门给出)n第二步根据d值定出1'、2'、3'、4'点,n第三步定出S'点,n第四步定出矩形控制网M'S'N'Q'R'P'。4.综合法n定义:运用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或交会法中的两种以上方法进行定位。n第一步在B点上安置经纬仪,定出MM1和M1Bn第二步以BC边为准,用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或交会法等测定矩形控制网M’N’Q’P’。第三步,用所给定位条件进行检测。25课外学习引导及作业布置授课日期2

4、013.3.119-10学时:三、验线n基础验线时的允许偏差如下(引自《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J186-2002)):①长度L≤30m,允许偏差±5mm。②30m<L≤60m,允许偏差±10mm。③60m<L≤90m,允许偏差±15mm。④90m<L,允许偏差±20mm。251.2高层建筑标高测量一、高层建筑标高测量的允许误差n精度要求;测得三个点的标高差值小于3mm时,应取其平均值,再与设计标高值比;层间标高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H)测量偏差不应大于:•(1)H≤30m,±5mm;•(2)30m

5、≤60m,±10mm;•(3)60m

6、则认为合格。三、±0.000以上标高测法n主要是用钢尺沿结构外墙、边柱或楼梯间等向上竖直测量(至少要有三处),引测步骤是:Ø(1)先用水准仪根据二个栋号水准点或±0.000水平线;Ø(2)用钢尺沿铅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并画出正(+)米数的水平线,标高的竖向传递,应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且每栋建筑应由三处分别向上传递;当三个点的标高差值小于3mm时,应取其平均值;否则应重新引测;25Ø(3)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误差应在±6mm以内。在各层抄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以作校核。四、标高施测要点Ø(1)观测时尽量

7、做到前后视线等长;Ø(2)由±0.000水平线向下或向上量高差时,所用钢尺应经过检定;Ø(3)采用预制构件的高层结构施工时,防止偏差积累使建筑物总高度偏差超限;措施:在各施工层标高测出后,应根据偏差情况,在下一层施工时对层高进行适当的调整。Ø(4)保证最后竣工测量的精度为保证竣工时各层标高的正确性,应请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明确:25在测定±0.000水平线和基础施工,如何对待地基开挖后的回弹与整个建筑在施工期间的下沉影响;措施:不少高层建筑在基础施工中将总下沉量在基础垫层的设计标高中预留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外学习引导及作业布置授课日期20

8、13.3.1311-12学时:1.3高层建筑竖向控制n概念:当高层建筑施工到±0.000后,随着结构的升高,要将首层轴线逐层向上投测,用以作为各层放线和结构竖向控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