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

ID:36472715

大小:62.6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1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_第1页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_第2页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_第3页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_第4页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作者:毛路,沈忆新,桂召柳,郭哲,赵广超,王辉,权良忠,童立,陈辉海【摘要】[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手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7~69岁,平均41岁,新鲜骨折25例,陈旧骨折5例。采用“T”钢板固定内固定23例,钢板结合克氏针固定7例。[结果]随访11~40个月(平均28个月),掌倾角、尺偏角、腕掌关节半脱位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优21,良6例,可2例,差1例;

2、优良率为90%。[结论]掌侧Barton骨折手法复位容易,外固定维持复位位置较难,应早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关键词】Barton骨折;内固定;掌侧钢板掌侧Barton骨折的发生率约占桡骨远端骨折的1.3%,由于该骨折在临床上少见,对其创伤病理、诊断及治疗原则认识不足,容易误诊,由此又反复采用手法复位等保守方法来治疗,并发症较多见。自1996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治疗Barton骨折50例,对资料完整的30例掌侧Barton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报道如下。5  1资料与

3、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7~69岁,平均41岁,新鲜骨折25例,陈旧骨折5例。采用单纯“T”钢板固定内固定23例,钢板结合克氏针经皮固定7例。致伤原因:跌伤16例,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合并伤:右股骨干骨折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右舟状骨骨折1例,左腓骨骨折1例,正中神经有卡压症状3例,同侧肱骨干骨折1例。  1.2手术方法  切口呈锯齿状跨过腕横纹,沿桡侧腕屈肌表面向近端切开,显露桡骨骨折端,纵向牵引下,腕关节过伸、撬拨复位骨折块并用克氏针暂时固定,部分骨折不稳定者可结合经皮

4、克氏针固定,注意恢复桡骨的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有正中神经症状者则行腕管减压。安放钢板C型臂X线透视确认满意(图1~3),放置引流,关闭切口。  图1Barton骨折图1a手术前X线片图1b术后8周X线片图1c、d术后8周腕关节背伸、掌曲功能恢复情况5  作者简介:毛路,(1979-),男,安徽砀山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创伤骨科及脊柱脊髓疾患,(电话)0553-3909166,(电子信箱)maolu9999@sohu.com.1.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药物,并根据骨折固定稳定程度予以短臂石膏托固定,并

5、将患肢悬吊于输液架上以消除手腕部及前臂创伤性组织水肿。术后24~48h根据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开始指间关节、腕部、患侧肩肘关节功能锻炼,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  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后2~3d在医生指导下功能训练,随访11~4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摄X线片提示:掌倾角7°~15°、尺偏角16°~28°、桡骨无轴向短缩,腕掌关节恢复解剖关系。腕关节功能按照Gar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优21,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  3讨论5  掌侧Barton骨折是指桡骨远端经关节面骨折合并

6、桡腕关节向掌侧脱位或半脱位[1]。桡腕关节向掌侧半脱位时均伴有月骨向掌侧的过度移位,可损伤桡腕关节背侧韧带,严重破坏桡腕关节稳定性。此外,由于桡骨远端前倾角的存在,故掌侧Barton骨折时易腕骨脱位或半脱位,当腕部的肌肉收缩时,骨折线与桡骨纵轴几乎平行,骨折块得不到骨折近端的纵向支持,有轴向及掌侧移位趋势[2]。  本组资料男性患者占70%,平均年龄41岁,致伤因素多为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伤,说明掌侧Barton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所致。同时,患者多系青壮年,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值较高。本组5例陈旧性骨折因手法复位后摄片位置满意,但2

7、周后再次摄片时出现骨折明显移位,也提示该损伤保守治疗的缺陷。根据本组临床资料认为以下情况亦可选择早期开放复位钢板固定:患者年龄较轻,期望值较高;合并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者;多发伤患者;掌侧骨折块涉及关节面大于1/2者或骨折块为粉碎者;伤后时间较短的Gustilo分型为Ⅰ、Ⅱ型的开放骨折;保守治疗失败者。  研究发现桡骨远端骨折块的血运主要来自背侧,掌侧入路可减少对其血运破坏;此外,桡骨掌侧面骨床平坦,易于安放钢板,符合张力侧固定的原则;旋前方肌等软组织可覆盖钢板,避免了内置物对屈肌腱的干扰,利于早期功能康复。桡骨短缩是影响腕

8、关节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献[4]认为当桡骨短缩45mm时,尺骨所承受的载荷增加40%,改变了腕关节的载荷传导,造成软骨退变,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早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术后功能康复,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作者同意Wright等提出了AAV原则,即尽量使用掌侧切口、掌侧钢板或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