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

ID:36533685

大小:3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11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_第1页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_第2页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_第3页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_第4页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陈伯坛注解《伤寒论》之方法特点初探【摘要】探讨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陈伯坛注解《伤寒论》方法学上的特点。认为陈伯坛在全文注解《伤寒论》时采用了以经释论、以论释论、以经验证经的方法。注释经文主要引用《内经》等有关理论详为阐发,并列举《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以互文见义,再参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反复阐述,对帮助读者理解《伤寒论》内容,把握仲景本意很有帮助。【关键词】《读过伤寒论》;陈伯坛;注释;中医学术发掘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历代研究《伤寒论》者不乏其人,研究方法亦层出不穷。民国期间以传统方法研究《伤寒论》的流派虽不算主流,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叶发正[

2、1]156-157认为他们的特点是忠实仲景原著,忠实中医的基本理论,以中医固有之理论选精拔粹来注释发挥《伤寒论》,思想趋于遵经,把《伤寒论》视为治百病的基础和轨范,强调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陈伯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陈氏在研究注释《伤寒》上,不落前人窠臼,独抒己见,有许多创新之处,不愧是“民国期间以传统方法研究伤寒学的著名医家”[1]161。其代表作《读过伤寒论》的问世,对弘扬仲景学说,推动岭南伤寒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2  金代成无己所作的《注解伤寒论》,首开全文逐条注解《伤寒论》之先河,其注释特点及研究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是历代医家学习和研

3、究的范本。民国时期陈伯坛著《读过伤寒论》,亦受成无已注释影响。从“太阳篇”起至“痉湿暍篇”止,共十八卷,陈伯坛将其全文做了串解。陈伯坛注释《伤寒论》所采用的方法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基本相同,也是主张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来研究注释《伤寒论》,其注释方法的特点如下。  1以经释论  重点是以《内经》(《内》)、《神农本草经》、《脉经》等的观点来解释《伤寒论》原文。陈伯坛认为仲景著作的理论本源来自《内经》、《难经》(《难》),而《伤寒论》“妙能与《素问》、《八十一难》诸旧本异其辞却同其旨”[2]2,若要读懂仲景之书,首先应从《内》、《难》诸经溯本求源,

4、弄清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才能领悟其真谛要旨。因此,他强调说:“《内》、《难》、《伤寒杂病论》可以一揆贯之。……凡读《伤寒》而不能作《阴阳大论》读者,究未曾读叔和所读之书”[2]7。  陈伯坛以经释论,可以从其引文中得到证实。《读过伤寒论》共引14家著作,引文次数最多的是《素问》,共128处。此外,《灵枢》、《本草经》各有18处,《脉经》5处,《难经》2处。上述所指的是明引,即直接出书名,而书中暗引则大大超过此数。12  《内经》的问世,为《伤寒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对外感热病有专门的论述,且内容丰富。如《素问·热论篇》、《素问·评热论篇》、《

5、灵枢·寒热病篇》等专篇,以及散见于全书各篇的基本理论,都为《伤寒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借鉴和启迪。陈伯坛注释《伤寒论》,所引《内经》原文范围甚广,涉及《素问》的篇数有32篇,《灵枢》的篇数有11篇。其中,引用最多的是《素问·热论篇》,计有36处,主要用于阐明伤寒概念、伤寒分证、治疗大法及其预后转归。其次,引《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内容13次,重在解释伤寒的病因病机。此外,引用较多的还有《素问·痹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举痛论篇》、《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等。下举一例以窥其貌:  如对太阳病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

6、身灼热者,名曰风温。……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的注解,陈氏引《素问》释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之温也,属个人之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风之温也,属时行之病。仲景互文见义而两及之”[2]54。又曰:“无论自汗误汗,一逆尚引日,无论被下被火,再逆促命期,此与伤寒正比例。经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与暑皆得自伤寒,热论已连类及之。本篇未引暑热为陪客,先引温病为陪客,非恐人谓伤寒非温病,恐人谓温病非伤寒。故特冠太阳病三字,即论末中热中暍三书太阳之义也”[2]55。该引证

7、恰当,切中病机。12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本草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此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日本人森立之评价说:“夫医之有《本草》犹学之有《说文》也。……未有不辨药性而能为医者”。张仲景于东汉末年著成《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曾提及参考过《胎胪药录》等书。对此,陈伯坛认为:“药而曰录,则《本草经》亦有所遗。最宜玩者,方下咀二字,匪独以牙代刀之谓,有尝药精意。仲圣可以入口作神农,有调药精意。仲圣可以餂舌成伊尹,是有神农为先导”[3]4。而且,《伤寒杂病论》用药174种,绝大多数为《本草经》所有,只有少数见于《名医别录》,其用

8、药规律亦与《本草经》主治基本一致,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用药之渊源。基于此,陈伯坛于《读过伤寒论》中每引《本草经》来阐释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