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

“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

ID:36575598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2

“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_第1页
“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_第2页
“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_第3页
“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如果说“求完美”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求完整”几乎就是语文教师的集体无意识。无论教哪一篇课文,都要从头教到尾,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但凡课文中和语文有点关联的内容,都要走一遍。似乎教过了,心里才踏实。40分钟的语文课,学生就像匆匆过客,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容不得中间发生任何的“意外”。公开课尤甚,分分秒秒都得绷紧了神经。如果长此以往,难免会有“神经衰弱”之虞。“教得完整”何以如此辛苦?是否必须?有否必要?对此,上海市语文教学专家陈祳和薛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此话一语中的,站在学生立场,界定了“教”与

2、“学”的关系:教就是为了学,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以致最终达到用不着教。这正是叶圣陶先生富有哲学意味的“不教之教”。从“学得充分”出发,我们必然要检讨“教得完整”,进而获得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和课堂创造。一堂课或者一篇课文,可以教得不那么完整,甚至留有那么一些遗憾,但若能给学生一个充分的学习过程,学有所得,教就有了实质的意义。过于追求“教得完整”,实乃一种变态的课堂审美。“学得充分”意味着内容要“瘦”。“完整”的课堂往往内容庞杂,需要“瘦身”,以便目标更加集中,内容更加简要。比如识字,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真正难识、难记、难理解的字词上。《青蛙看海》一文中有14个生字,学生凭借已有的

3、语文积累和课文注音,都能正确认读,不必逐个拼读。唯有“登”的“癶”字部,需要教“癶”的本义及部首演变,需要指导书写的笔顺。如此,学生对“登”及“癶”的关系就有了完整的认识,识记就深刻。毛泽东主席曾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仗如此,教学亦如此。“学得充分”意味着时间要“够”。一项语文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静思默想的时候,就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切莫一提问就希望“小手直举”,一讨论立刻“踊跃发言”。比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林肯说的三段话,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潜心阅读难以准确领会其说话意图、说话艺术以及折射出的伟大人格。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静心阅读、用心揣摩,有足够的时候

4、相互讨论,有足够的时间交流点评,直至领会林肯“人人平等”的伟大思想、“引以为荣”的真诚情感及“直话曲说”的说话艺术。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只能停留在语言的表面,而难以深入话语潜藏的含义。所谓“学得充分”,就是要读到文本的深处,尽得语言的各种“滋味”。“学得充分”意味着过程要“透”。教学中我们常常因“教得完整”而设计了过多的环节,有些教学环节就难以充分展开,让人有种“不解渴”的感觉,假如老师再给学生点一点,就到位了,解渴了。这就是“学得充分”的一种境界:通透,即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豁然开朗、了然于心。不但意会,还能言传;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凡是说不清,或者说不透的时候,正是需要再教、需

5、要再学的契机。《金子》一课中关于“真金”的理解,学生认为是“种花”、“种花得到的财富”,或者“勤劳致富”的道理。显然,这样的理解有点“隔”,尚未真正理解“真金”的含义所指。此时不妨让学生回读课文:挖地,一无所获;种花,实现梦想。同样一块土地,同样付出辛劳,为何有天壤之别?这样一比较,就会发现一“挖”一“种”是方式的改变,也是致富思路的转变: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学会转弯,选择走另一条路。那么,另一条路是怎么想到的?再读课文,彼得“发现”土地肥沃,才“悟到”种花的办法。所谓的“真金”,就是发现了“致富之路”,就是悟到了“改变思路才有出路”的生活道理。抓住“发现——若有所悟”及“挖——种

6、”这两对关键词语间的关联,才能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准确领会文本的主旨含义。当然,“透”是相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的深度与高度,而非教师所理解的那个预设的“度”;一堂课真正要达到“通透”的境界,是需要教学智慧和学习智慧的。“学得充分”意味着所得要“厚”。照理说教得“完整”才能学得“厚实”。比如“奴仆”一词,教师教认读、书写,还教了在文本中的含义,甚至教了“奴”、“仆”两个字的本源、本义。这样“完整”的教无疑丰厚了“奴仆”一词的内涵,学生不但识了字、解了词,还触摸到了词语的情感色彩,学得自然“丰厚”而饶有情趣。这样的“完整”是很有价值的教,然事实上“完整”并非一定“厚实”,

7、有时恰恰因“完整”而“浅薄”了。比如一个比喻句,教师常常这样教:“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能这样作比?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看似教得很“完整”,然而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关于比喻的一些常识:本体、喻体、相似点、表达作用。学这些常识对于学生运用比喻,特别是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意图,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学生的语言水平仍旧在原有水平上重复。学生需要的是运用比喻句的实践规则,可以促使学生化知为能、转能为智的“核心的知识”,只要集中教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