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ID:36635292

大小:4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3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9、古诗两首教材简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内涵丰富,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对《嫦娥》的多义我不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议

2、、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以生为本。站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角度,在他们思想认识情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去解读古诗,让他们基本明白古诗的意思,对古诗描述的艺术形象有所感悟,对古诗饱含的情感有所体会,对诗人有所了解,对本诗的特点有所发现。激发起他们对诗人的好奇,激发起他们对经典的喜爱。以诗为本。站在古诗

3、的角度,抓住古诗的节奏、韵律、语言、意境、情感、哲理,由浅入深,脉络清晰,步步推进式的教学,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首古诗,而是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基本把握。以自然为本。教学过程中不能死守教案,而应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教学中有适当的延伸拓展补充,有文化的底蕴,但无卖弄之嫌,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教学目标:会认8个生字。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所描述的画面。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3、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

4、的历史文化。教学方法:设境想象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朗读体会法。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古诗。下面哪个同学能背一背自己熟悉的古诗?(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同学、爸爸妈妈听一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2、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还

5、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现在,老师也想背一首给你们听,好吗?(师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3、师: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乞巧》。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

6、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课件出示

7、:古诗朗读,学生听。)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把古诗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把古诗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课件:宵—霄)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古诗)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