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ID:36657473

大小:223.1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3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_第1页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_第2页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_第3页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_第4页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JOURN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sNo.1,2017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1.001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摘要:以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目的观的具体体现。在注重培养能力的21世纪,重温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很有必要

2、,也很有意义。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在原则、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可为构建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提供诸多启示。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当前我国实际出发,结合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尝试提出一种“学生核心素养”的假说,供教育界讨论。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国表述;三力论;常能论“核心素养”概念是舶来品。自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念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andSelectionofCompetencies:Theoreticalan

3、dConceptualFoundations,简称DeSeCo)始,“素养”这一提法正式形成并相继出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教育文件中。比如,2005年,欧盟正式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KeyCompetenciesforLifelongLearning:AnEuropeanReferenceFramework),供各成员国参考。Competencies并非唯一的表述,skills,Capabilities等词也有同样的内涵,对此,国外专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这一概念漂洋过海来到中

4、国,国内学者将其译为“素养”,亦有人主张译为“能力”,不过诚如杨九诠所言,我们不必在意用“素养”一词翻译是否贴切,而要看到汉语“素养”一词自身表达的精准性和丰富性(杨九诠,2016)。将key译为“核心”则并无太大异议。总体来看,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并非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以培养完整的个体和促进社会发展两个维度为起点;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目光不仅聚焦在本国、本地区,也关注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国

5、际公民意识;三是各国在“求同”的同时,尤其关注本国优良传统文化,使“核心素养”扎根于本国土壤。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迅猛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所关注的不只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而更多关注能力和品格。众多国家纷纷致力于研究与构建本国的“核心素养”体系,也就不足为怪了。为深化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研究与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这个背景下,重温20世纪中国著名教

6、育家陶行知以培养学生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探讨它们对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观的启示,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一、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产物首先需要指出一点,本文所说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对陶行知早期和中期所提出的学生应掌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握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这三种必备能力,以及后期在育才学校提出的“二十三常能”观点的总概括。冠以“三力论”和“常能论”之名,是因为陶行知在其教育论著的字里行间

7、多次表明: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民主化,一个健全分子要在社会中有价值、有尊严地生活,必须培植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这三种能力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成长为健全分子之必备能力和品格。而他后期在育才学校提出的“二十三常能”又可视为生活力、自动力与创造力三种必备能力的具体化。故此,本文将陶行知所提的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和“二十三常能”概括为“三力论”和“常能论”。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陶行知的“核心素养观”。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及“常能”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抑或说,生活教育的根本宗旨

8、是培养具有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及“常能”的“真善美的活人”。论述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及“常能”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得不谈到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一)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及“常能”思想的产生背景陶行知生于1891年,卒于1946年。他所生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逢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时代。1905年科举的废除,清末教育改革,使得传统封建教育行将就木,但是陈旧的教育观念仍根深蒂固,习惯性地影响并支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仍沿着旧有轨道运行,并未脱离传统模式,读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