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与反思

ID:36682903

大小:6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3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2)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4.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5..教学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6..课时安排:1课时7.教具:硬卡片、棉线、钩码、滑

2、轮、剪刀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潜水艇,缓缓降落的“神舟”飞船返回舱。2.师叙述:在上节课学习中已进一步了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引出二力平衡概念,进行新课教学)(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二力平衡的概念试一试:学生对四个场景进行受力分析。点拨:四个场景分别为“匀速上浮”和“缓缓降落”,两者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电灯和航天测量船虽然受力性质不同,但都处于静止状态。我们把这两者都称为物体处于

3、平衡状态。小结归纳: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教师提示:“平衡”概念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猜想:两个力平衡,它的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提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可以试着从这三个要素来考虑。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将系于小车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1)步骤1:在线端上挂上钩码,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卡片处于平衡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卡片不能平衡?(如下图) (2)步骤2:把小卡片转

4、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两上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卡片能保持平衡吗?(3)卡片处于平衡状态,用剪刀将卡片一剪两半,钩码和半张卡片会向两侧掉下说明两个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教师提出问题: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学生讨论,进行归总结。小结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八字口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巩固: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平衡力,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当物体在液

5、体中上浮和下沉时,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非平衡力(为浮力的学习埋下伏笔)。3.生活·物理·社会让学生分析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平衡力。(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人站在匀速上升的电梯中,下列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人的重力与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B、人对电梯的压力和电梯对人的力C、电梯的重力和电梯对人的力 D、电梯的重力和电梯对人的吸引力2、下列各图中,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总结:1、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

6、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拓展: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一定      (   )A、保持静止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原来静止的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D、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教学反思: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而不是别人做给他看。本节课的教学属规律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学生直接参与了二力平衡条件的提炼过程,有效的构建知识,体验过程,学习方法。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表面现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的知识点,进行

7、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经历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参与讨论,尝试探究,使学生不再是个人孤立地参加教学活动,而是以小组学习为单位.不足之处:教师角色要更新,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是指导者、学习者、参与者、促进者,惟有这样,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