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

ID:36779016

大小:246.25 K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5-10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_第1页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_第2页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_第3页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_第4页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文化与性别差异陈瑞chenrui108@163.com女权主义运动促进了性别差异的研究。性别差异一方面是由生理差异造成;另一方面,文化对男女差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文化与性别角色(一)性、性别、性别角色的概念性(sex)通常指男女之间在生物特性和生理上的差异,最主要是生殖系统的差异,包括生理的、荷尔蒙的、生化方面的差异等。性别(gender)指社会文化对适合男性或女性特定行为模式的一种划分,也指个体所知觉到并承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主要从社会文化和个人心理的角度区分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由一定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

2、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特征的基本态度和情感。社会生活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符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社会就会予以赞扬,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二)文化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1、家庭环境婴儿出生后与家庭成员(主要是母亲和父亲)的接触是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可能以父母的行为作为观察学习以及模仿的榜样,也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有关性别的知识、态度和信念。父母的抚养方式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的影响。孩子还未出世,父母就按照社会流行的性别角色价值观,对孩子的性别怀有期望。孩子一降生,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父母对男孩的教育

3、是期望型的,着重于教授他们如何获取成功以及控制自身情绪的方法,而对女孩子的教育是保护型的,总是向她们给予较多的保护。兄弟姐妹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也有一定作用。Mchale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与只有女孩或只有男孩的家庭相比,同时拥有男孩和女孩家庭中的儿童,他们的性别角色分化更显著。Mchale认为,在只有女孩或只有男孩的家庭中,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跨性别角色的劳动,如男孩洗碗、作饭,女孩修理电器等;而在既有男孩又有女孩的家庭中,父母会更“严格”的按照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对待儿童。2、同伴从3岁起,儿童便能够给人们的性别贴上标签,开始更愿意与同性别的儿童玩耍,这种偏好在接下来

4、的几年不断增加;到了小学,儿童在校50%-60%的时间是与同性别的儿童在一起。男孩之间由于竞争性更强,群体内易形成层次关系;女孩与男孩的玩耍方式截然不同,因此不易与男孩形成同伴关系;女孩如果被男孩群体接受,她同时被女孩群体接受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当儿童表现出跨性别角色的行为时,男孩会受到同伴更严厉的批评和取笑,而女孩群体内则没有这样苛刻的规则。有研究还发现,在大学四年,同伴的影响能够改变女性和男性的性别角色观念,由苛刻的、传统的观念变得更中性、更具变通性。3、大众传媒Gerbner等人提出的大众传媒的培育理论(CultivationTheory)认为,媒体为社会塑造了一个规范,人

5、们认为真实世界也应像这个规范描述的一样,从而通过模仿等方式与这个规范达到一致。有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一周花费大约30个小时看电视,一年观看大约20,000条广告。同时,成人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在儿童电视节目中表现出来,男孩通常被描绘为有权力的、机敏的、有志向的、富有竞争力的,而女孩通常被描绘为羞怯的、胆小的、热情的、感情丰富的、安静的以及有吸引力的。幼儿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会以其中的人物为模仿对象,将社会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4、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一个较宏观的因素,它能够通过作用于以上三种中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

6、美国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指出,在两性之间没有普遍的或近乎普遍的人格,相反,是社会文化导致了两性间各种各样的气质差异。米德对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即山地居民——阿拉佩什人、河边居民——蒙都哥莫人及湖边居民——昌布里人进行研究发现,适合男女的角色形态因其文化形态不同而迥然不同。三个部落中,昌布里部落社会有明显的性别分化现象,表现出阴刚阳柔,即“女人掌权,重实际、冷酷,是主要的经济支柱,男子纤柔、多愁善感,在修饰仪表及艺术追求上消磨时光;蒙都哥莫部落社会中无论男女,一律表现出强暴和具有竞争性,表现出刚毅、凶悍的性格,这个部落也是凶残的食人肉部落;而阿拉佩什部落中,男女具有相似的温和、

7、合作与母性,一律表现出温柔、平和的性格特征。”(三)Bem对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研究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测验都建立在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对立的假设之上。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男性化、女性化是一个维度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