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课件

ID:36816098

大小:194.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5-10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课件_第1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课件_第2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课件_第3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课件_第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3.记叙文分类:广义上分为散文和小说,散文又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狭义上分为写人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4.记叙线索:①物线:以某一件具体的事物(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为线索。②事线: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③人线:以人物为线索。④地线:以地点变化的顺序为线索。⑤时线: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⑥情线: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2、。5.记叙顺序:①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②倒叙: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时间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作用: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作用: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④补叙:叙事结束后,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

3、作用,使行文更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6.记叙的人称:①第一人称: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③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7.记叙结构:①开头开门见山:a.开篇点题;b.设置悬念,埋些伏笔;c.引起下文,为后文做铺垫.环境描写:a.交代背景;b.渲染气氛;c.烘托人物心情;d.推动情节发展。②过渡:a、承上启下;b、照应前文。③结尾:a.深化中心,升华感情;b.呼应开头(标题)

4、c.篇末点题,总结全文,卒章显志;8.语言特色:①含蓄类: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②口语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③生动类: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④简练类:语言凝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9.写作手法: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对比、顶针、引用、反语等。②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③表现手法:a.铺垫、b.伏笔、c.前后照应、d.象征、e.衬托、f.对比g烘托渲染、h欲扬先抑、i想象、联想、j托物言志、k借景抒情、m设置悬念、n点面结合、o

5、虚实结合、p正面侧面结合记叙文(含散文、小说)考点及解析考点1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方法指导】1内容理解与分析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提炼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①摘录法: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抒情议论句、过渡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和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②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用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不大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上。③自拟法:即用自己的语言概

6、括文章内容。2.常用解题步骤:“一找”-----“二比”-----“三判断”3.方法:人+事件+结果考点2理解句子含义【方法指导】句子含义的理解1.句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词,是在句子中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它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2.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3.主

7、旨分析。根据文章主旨把握重要句子,结合中心思想理解句意还可以结合大背景来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考点3把握思想感情【方法指导】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首先要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住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句。特别是在文首或文尾出现的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不但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同时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在依据色彩的推敲作者情感态度时,注意结合上下文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2.把握修辞手法。修辞能够更好地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3.抓住文中人物、景物描写句。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有时也能帮我们分析其情感态度。分析时宜由

8、表及里,知其内涵、作用。4.联系作品主旨,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即使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进行。考点4标题理解【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