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研究与设计

射频识别(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研究与设计

ID:36825751

大小:4.28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5-16

射频识别(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研究与设计_第1页
射频识别(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研究与设计_第2页
射频识别(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研究与设计_第3页
射频识别(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研究与设计_第4页
射频识别(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研究与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射频识别(RFID)系统防碰撞算法研究与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页摘要无线射频识剐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它以空间电磁波为传输媒介从而达到双向通信、自动识别的爱的。由予具有工作环境要求低,自动高速识别,准确实时批量,成本低、寿命长,更适合与各种自动化处理设备配合使用等显著优点,RFID被称为第三代识别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潜力最大的新兴技术之一。标签防碰撞技术是射频识别系统的关键技零之一,它决定蓉系统的识别速度和识别效率,是实现多目标快速识别这一RF.

2、ID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本文首先简述了RFID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RFID的碰撞阀题和当前流行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在总结分析查询树算法、动态查询树算法、二进制搜索算法等确定性标签防碰撞算法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给出了两种新型确定性标签防碰撞算法:分层深度搜索树形算法和基于BIBD(6,4,3,2,1)的确定性防碰撞算法。分层深度搜索树形算法是在动态查询树算法基础上给出的新型算法。由于采用了深度搜索、堆栈记忆、后退机铡的原则,阅读器和标签不需重复发送已知信息,最大化的减少了传送冗余信息的数量。系统

3、不采用Manchester编码,提高了一倍的传码效率。算法查询时间隧标签增加慢速线性增长,尤其适用于标签数量多、标签ID长度较长的识别环境。基于BIBD(6,4,3,2,1)的确定性防碰撞算法是以篓进制搜索算法和平衡不完全区缎设计BIBD(6,4,3,2,1)为基础的新型算法。将标签分节,每节只包含BIBD(6,4,3,2,1)的子集。由BIBD(6,4,3,2,1)子集的特性,阅读器能迅速判断出存在的子集情况。系统遥过逐节识读达到快速识别的嚣的。数学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两种新型算法性能显著优于既有

4、经典确定性算法,尤其适用予多标签RFID应用环境。文末简要介绍了阅读器碰撞闻题并给出了~种篱攀的时序歼关防碰撞。方法。关键词:射频识别;防碰撞;标签碰撞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I页Abstract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isacontactlessautomaticidentificationtechnology.InaRFIDsystem,wirelessRFcommunicationtechniquesareusedtoachievetheduple

5、xcommunicationbetweenthereaderandtags.RFIDhasadvantagesforexamplefastidentifyingspeed,dataencryption,longevityandiSnotaffectedby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ItiSespeciallyusedtocooperatewithotherroboticequipments.InrecentyearsRFIDiSonetechnologywhichdeveloped

6、atarapidspeedthathasworldwideapplications.RFIDisnowathirdgenerationidentificationtechnology.Taganti—collisioniSasignificantissueinRFIDsystemdesign,whichdeterminestheidentificationspeedandefficiency.Taganti—。collisiontechnologyisapreconditionoffastingidenti

7、fyingnumeroustags.inthisarticle,thebasicconceptofRFIDisintroducedfirstly.Then,collisionproblemandsomeprevalentanti—collisionalgorithmsaredescribed.Finally,twonewtypedeterministicalgorithmsarepresentedwhicharebasedontheanalysingandconcludingofQueryTree,Dyna

8、miCQueryTreeandBinarySearchingTreealgorithm.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fullyusingknowninformation,notrequestingorrespondingreduplicatedinformation一,ananti—collisionsearchingalgorithmofdelaminatingdeepnesstree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