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规律”与西方现代美学的互动阐释

“美的规律”与西方现代美学的互动阐释

ID:36850606

大小:226.0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6

“美的规律”与西方现代美学的互动阐释_第1页
“美的规律”与西方现代美学的互动阐释_第2页
“美的规律”与西方现代美学的互动阐释_第3页
资源描述:

《“美的规律”与西方现代美学的互动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32009年5月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Edition)Mav.2009doi:10.3969/j.issn.1007—5674.2009.03.015‘‘美的规律"与西方现代美学的互动阐释周维山(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马克思“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有着深厚的西方现代美学背景。西方现代美学认为美不再是纯客观的实体存在,而是包含着主体的关系存在。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规律之一的“美的规律”也必然不再仅仅是美的事物的规律,而是包含

2、着主体情感的审美规律。·[关键词]美的规律;现代美学;审美规律;情感[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09)03—0055—03关于“美的规律”的内涵是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真正使之建立起来的是康德。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争论不休的问题,可以说,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为悟性(也称知性)与理性。他认为人的悟性只能认任何一种新的美学流派或观点的出现,都会论及对识世界的现象.而对世界本身——“物自体”是无能其内涵的解释。因此.解开“美的规律”的内涵尽管比为力的。人们对“物自体”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理性领较繁难,却又是一个十分必要的问题。“美的规律”的域。如

3、此,康德在他的哲学体系上就出现了一个理论内涵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应结合《1844年经济学的鸿沟——悟性与理性之间无法沟通。为了沟通他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诞生的美学背景——的哲学体系的需要,康德写了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西方现代美学来理解。判》。在导论中康德提出:“我们必须有一个作为自然界基础的超感觉界和在实践方面包含于自由概念中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的那些东西的统一体的根基。”[21那么,这一根基是向希庇阿斯发问:“什么是美?”恰恰是这一问开启了什么呢?康德认为是判断力。“在悟性和理性之间,仍西方美学的历史,同时也开启了西方古典美学的研有一个中间分

4、子.这就是判断力。”[21通过类比原究思路,即把美作为一种客观的实体进行研究。尽管理,康德认为:“因为心灵的一切机能或能力可以归“苏格拉底”一再声明他问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结为下列三种,它们不能从一个共同的基础再作进而是:什么是美?”lll但是,他首先肯定的前提是把一步的引申了,这三种就是:认识机能,愉快及不愉美作为一种客观的实体,“美也是一个实体的东西”。I1J快的机能和欲求的机能。”『2l1判断力不仅连接着悟这一研究思路到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开性与理性,而且与人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相连,与始发生改变。当时一些英国美学家着力于对人的鉴艺术和美相连。这样,康德在哲学上

5、不仅通过判断力赏力进行研究,原意是想为美的客观判断寻找一种弥补了其体系上的鸿沟,又在客观上为美的主观存基础和准则,结果却发现美不仅仅在客观,还在主在争得了合法性根据,为美学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哲观。恰在这时,1750年,鲍姆加登以aesthetics(感性学根基。学)给美学命名。鲍姆加登认为人的认识不仅仅有理当然.美学的现代转型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从性认识,还有包含艺术等在内的感性认识,并把感性客体角度研究美学问题.只是在美学经历现代转型认识独立出来进行研究。从命名的角度来看.鲍姆加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探讨美学问题已经离不开人登实际上确立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的感性认这一主体。马克

6、思在《手稿》中是从人的生命活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动——劳动实践来论述“美的规律”范畴的,这恰恰但是,鲍姆加登事实上只是给美学起了个好听说明了马克思已经注意到美的产生与存在是离不开的名字,并没有使美学这门现代学科真正建立起来,人这一主体的。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指出:“被抽象[收稿日期]2009—02—15[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基金项目(编号:XJ200747)[作者简介]周维山(1978一),男,山东德州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美学理论。一55—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层含义,即一切规律都是在实践领域中可以认识的.来说也

7、是无”。【3】m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写作《手稿》可以为实践所把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时,其哲学观已经开始摆脱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思想不是执意坚持客观论,而是坚持可认识性、可并从实践的角度认识世界了。由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把握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释的《手稿》美学观已经超越了古典,走向了现代。那世界,而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首要前提,是对么,当我们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象的可知性、可把握性。如此,规律不仅存在于客观律”美学范畴时。结合西方现代美学这一大的理论背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