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ID:36923838

大小:383.8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1

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_第1页
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_第2页
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_第3页
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_第4页
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历史选修1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2)可能性①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②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2.改革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治制度。高频考点串讲3.历史作用(1)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4)为走向国家统

2、一奠定了基础。二、王安石变法1.变法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形成了“三冗”局面,北宋积贫积弱;军费开支高涨。(3)庆历新政遭到失败,统治危机更加严峻。2.变法内容(1)富国之法(经济)①青苗法:限制盘剥,并能增加政府收入。②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发展。③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时。④市易法: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收入。⑤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的农赋收入。⑥均输法:节省了政府开支。(2)强兵之法(军事)①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了军费开支。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节约了开支。③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

3、兵。④设军器监:武器生产数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3)取士之法(科举和教育):重视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3.历史影响(1)进步性①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初步扭转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①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②免役法对穷人来说成为沉重的负担。热点考向一 选取材料综合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题呈现】(201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者。……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

4、阳王禧传》材料2: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例1高考解密聚焦(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1)根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2,联系材料1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从历史和鲜卑族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从正音”的必要性。第(2)问从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及对后世影响来分析“陆法言现象”出

5、现的原因。【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热点领悟】2010年浙江卷、福建卷综合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均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启示大家备考复习时应围绕一个改革进行全面知识梳理,理解掌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热点考向二 以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为命题切入点考查王安石变法【考题呈现】(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6、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2: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1,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2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取士之法。第(1)问人才选用上的弊端从材料中概括。如“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等信息。第(2)问材料中体现的教育思想“为天下国家之用”,也就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科举考试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

7、(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诗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热点领悟】中国古代改革的类型和特点(1)促进社会转型的改革:此类改革多侧重从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如商鞅变法等。(2)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如王安石变法等。(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化为主体,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