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五讲古印度文明

2012年第五讲古印度文明

ID:36928917

大小:4.92 MB

页数:92页

时间:2019-05-11

2012年第五讲古印度文明_第1页
2012年第五讲古印度文明_第2页
2012年第五讲古印度文明_第3页
2012年第五讲古印度文明_第4页
2012年第五讲古印度文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年第五讲古印度文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古印度文明一、地理环境和历史概述二、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三、佛教的兴起与衰落四、印度教文明一、地里环境和历史概述(一)古印度文明所处的地里环境古代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古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和西北是森林和沙漠,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原。在地形上,古代印度可分为三大地区。第一是北部山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崎岖陡峭,没有太多的山隘和通道,是一道天然屏障,而兴都库什山脉却有许多山隘可供通行,一些游牧部落就是通过这些通道进入,因此造成印度经常有外族入侵,也

2、造成了印度民族的多样性,现在的印度有“人种博物馆”之称。第二部分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在两大山脉的南麓有两条河流亘古流淌,它们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文明的几个最有影响力的中心就坐落在这里。第三部分被称为德干高原。“德干”(Deccan)的原意是指“南方之地”。温迪亚(Vindhya)山脉将之与两河平原隔开,同时这条山脉也是印度文化的分界线,由此造成了南北印度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影响印度气候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季风,一是炎热。不过在最早文明发达的地区,即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最重要的气候特征是炎热。每年除12月至

3、2月这三个月还算凉爽外,其余时间都很炎热,在五六月份之间,有时气温可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印度文明就诞生在这样一片土壤上。茂密的森林、雄伟的山脉、奔腾的江河,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使人产生一种敬畏。印度文明(南亚地形图)(二)古印度文明的历史阶段1.印度河文明2.印度-雅利安文明时代(公元前1400年-公元7世纪)。又称吠陀文明。3.印度教文明时代(公元7世纪-1206年)4.伊斯兰-印度文明时代(1206年-1757年)——四个文明都不曾统一过整个次大陆1.印度河文明前3000年-前1800年,习惯称为“哈拉巴文

4、化”。1922年发现,遗址200多处。盛期:2500BC----1750BC典型遗址: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古代世界面积最广阔的青铜文化创造者:土著?雅利安人?西亚的苏美尔人(从波斯湾带来苏美尔文明,而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衰落:神秘消亡:河流改道,气候干旱;雅利安人毁灭说;洪水说;污染瘟疫说;地力枯竭说公元前1400年左右,突然衰落消失,消失的原因迄今无定论。摩亨约•达罗遗址(摩亨约•达罗,印度河文明的两大城市之一)2.印度-雅利安文明时代(公元前1400年-公元7世纪)该文明是雅利安入侵者的文化和印度土

5、著文化的混合为印度文明的发展定下结构性的基调右图:古代印度(3世纪BC-6世纪AD)◆吠陀时代(前1500年-前600年)列国时代(前6世纪-前4世纪)孔雀帝国(前324年-前187年)笈多(320-540)和戒日帝国(606-647)笈多时代东晋名僧法显于399年-412年赴印度取经,经东南亚回国,历14年,著《佛国记》。玄奘于戒日帝国时期629-645年西去印度取经,历17年,著〈大唐西域记〉。3.印度教文明时代(7世纪-1206年)耆那教、佛教衰落,印度教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印度历史上最混乱的群雄割

6、据时代左图:舞王湿婆(青铜雕像)4.伊斯兰-印度文明时代(1206-1757)伊斯兰教文化的入侵,遭到印度教文化的顽强抗拒次大陆的矛盾复杂化,社会发展受到阻碍左图: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扩张18世纪-至今为近现代文明阶段17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入侵;1849年英国征服印度;1947年8月印度独立。二、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吠陀时代(1599BC—600BC)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祀用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解释吠陀的文献:《梵书》《奥义书》《森林书》吠陀

7、时代是以婆罗门祭司为社会核心、以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为圣典的时代。吠陀时代的典型特征吠陀时代是以婆罗门祭司为社会核心、以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为圣典的时代。只有通过祭祀和牺牲,才能沟通凡人界、天神界和祖灵界,祭祀被誉为“如意牛”。祭祀分为家内祭、苏摩祭、祭坛祭、马祭等,形式多种多样(一)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的产生与种姓制度对等的两个梵语是瓦尔那(前10世纪)和伽提(前4世纪)。一种说法认为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形成种姓制度的直接动力。另一种认为哈拉帕文明所表现的经济的专业化及相互协作集团的共存局面是种姓制度的

8、社会基础。雅利安瓦尔那平民 →吠舍(雅利安人)贵族祭祀贵族→婆罗门军事贵族→刹帝利达萨瓦尔那→首陀罗(土著居民)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祭祀、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第三等级: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第四等级:首陀罗〈失去土地的农民,其状况相当于奴隶〉2、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严格的等级制,种姓从高到低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第二个特征是种姓和职业挂钩,印度的职业有“洁”、“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