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

ID:36981779

大小:2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1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_第1页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_第2页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_第3页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_第4页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两者是根本对立的B.二者是辩证统一的C.前者是自发形成的,后者是有意制造的D.前者强调认识世界,后者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据此回答2-4题2.其中“移入人的头脑”说明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物质的具体形式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3.“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说明A.人脑能

2、直接改造客观事物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意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不同的D.物质的变化依赖人的意识的改造4.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A.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C.物质是抽象的,意识是具体的D.物质是具体的,意识是抽象的二、《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为征求意见经媒体公布后,引起了上海市民的强烈反应。人们对草案中关于旨在打假的“知假买假”不属于消费者行为,因而原则上不予立法保护的观点,不同的人谈了不同的看法,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此回答5-6题5.对同一《草案》

3、有不同的看法,其原因在于A.立场不同B.世界观不同C.思维方法不同D.知识构成不同6.我们对同一事物和现象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A.以党的方针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B.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问题D.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化学或物理因物引起生物遗传性发生变异。据此回答7—8题7.“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A.要掌握科技知识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正确

4、发展D.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8.生物育种运用“人工诱变”的新方法,启示我们A.应解放思想,创造性思维B.应大胆想象,推翻现成结论C.应改变规律,推陈出新D.应不断创新,否定历史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回答9-10题9.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

5、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10.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11.“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主要是因为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D.意识依赖于物质12.“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只有正

6、确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南宋陆象山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据此完成13-14题13.上述材料中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回答。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B.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问题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14.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A.都肯定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源C.前者属于唯

7、物主义;后者属于唯心主义D.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B 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 世界是普通联系的16.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人们制定规律C.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规律D.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17.下列与“心外无物”不一致的观点是A.“存在即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宇宙即吾心,吾心

8、即宇宙”D.“天地合气,万物自生”18.科学家在谈到科学技术对发展经济的神奇能量时,用了这样的公式: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科技。也有人说,今天的科学技术决定着明天的生产力,而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技术和后天的生产力。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A.科技与生产力是相互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科技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