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

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

ID:36992665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5

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_第1页
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_第2页
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_第3页
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_第4页
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比较阿Q和陈奂生人物形象的异同刘占桂内容摘要:本文试比较鲁迅笔下的阿Q和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两位农民形象,分析两位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在相同的生活困境和相似的生活经历下,对待“革命”的截然相反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剖析两位人物形象在时间上的异同性和空间上的趋同性,揭示了中国的农民在满足了物质生活之后精神生活的滞后。关键词:阿Q;陈奂生;农民形象;异同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乡土文学以一种质朴的情感表达,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文学创作吹进了一股清风。文学创作中以鲁迅的作品,开乡土文学之先河。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性形象,揭示了旧式农民的疾苦,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从而引起疗救之效。而

2、高晓声所写的陈奂生被誉为新时期的阿Q,陈奂生性格中既有新时期农民的困惑与迷茫,又沾有浓厚的“阿Q气”。本文尝试以阿Q和陈奂生形象比较分析为出发点,具体剖析人物的典型性格,解析阿Q“精神胜利法”和陈奂生善于自我安慰的典型心理,来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阿Q和陈奂生身处不同时代,人物在时间上各自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征,但在空间上却完成了人物性格精神特质的内在联系。一、鲁迅笔下的阿Q(一)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作为现当代文学中第一个主动描写农民形象的作家鲁迅,他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对比门外现代西方文明和门内传统封建思想文化,选择了自己熟谙的故乡生活为描写对象,将对民族现状

3、的关注和对民族未来的焦虑落实在了对未庄的社会剖析与刻画中。未庄,一个封闭、落后、封建、愚昧的江南小村,同时也是阿Q一生活动地主要场所,有着各种传统农民精神生活的场所:破庙、尼姑庵、戏台、茶馆;同时也有农民精神生活的常态,吃茶聊天,听戏赌博。在未庄生活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们,有凶恶地狼性和卑屈地奴性相结合的赵太爷父子,他们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还有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假洋鬼子”,他接受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却又在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之间矛盾着,于是就形成了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的混血儿式

4、的革命党人的形象;还有狡猾奸诈,虚伪自私,冷淡麻木,缺乏同情心的女性看客形象吴妈和邹七嫂子,以及与阿Q同伍的王胡和小D。就是这些人,构成了阿Q生存的社会现实,他们生活在时代的洪荒中,也生活在时代的悲剧中。(二)阿Q的人物形象阿Q是一个富有深刻文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关于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长期的论争,大抵可归纳为四类:(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2)阿Q“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3)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4)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

5、的农民形象。[]因此,在解析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要结合人物的阶级特征,人物性格来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和思考。1.时代烙印:国民劣根性鲁迅在创作初期最为关注的的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鲁迅创作了《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国民最为彻骨的侵蚀。在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写阿Q革命前和革命后的人生经历,刻画出了“一个现代的国人灵魂”。[]参加革命前的阿Q:一顶毡帽、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一床棉被、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这便是阿Q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

6、家当。因为赵太爷一个嘴巴和一句“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生生剥夺了阿Q的姓名。阿Q在追求社会地位未果的情况下,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追求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恋爱权利。他向吴妈大胆求爱,却被认为是“造反”,[]赵秀才打了他一顿大竹杠,赵府也诈去了他的工钱和布衫。作者有意将阿Q追求爱情的情节安排在了赵太爷准备讨小的的时候,其用意不单是揭示阿Q恋爱的悲剧,更是揭示了在封建社会思想的笼罩下,统治阶级“讨小”是大喜,而被统治阶级追求爱情,就是“造反”!经过恋爱被拒后的阿Q现在连生计都是问题了,阿Q要饿肚子了!无奈之下,阿Q只能到尼姑庵去盗了几个萝卜后,就跑到城里谋生去

7、了。回城后的阿Q似乎比以前阔气多了,说话腰杆子也挺直了,对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板凳叫法,煎鱼用葱丝,他都嗤之以鼻。阿Q的不觉悟更加突出的表现在阿Q对于“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小说第七章主要描写了阿Q在听说革命党进城的当天晚上,躺在土谷祠里朦胧中想象革命党到未庄的情形,阿Q由对革命的向往到对革命的仇恨,作者刻画出了一个愚昧、贫穷、麻木,且不断寻找自我尊严,被深深烙上时代印记旧式的中国农民。鲁迅用现代理性意识,展现了农民形象的文化张力,他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思考在阿Q的身上得到了最为深刻的批判,并指出了要改善国民劣根性,必须进行民众思想的启蒙和觉悟。2.阶级烙印:封建小农意

8、识鲁迅曾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