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

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

ID:3705640

大小:105.01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7-11-23

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_第1页
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_第2页
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_第3页
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_第4页
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讲变态心理学简论柯茂林第一节什么是变态心理学人的心理活动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这种正常与异常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心理正常群体------无精神障碍者;心理异常群体------有精神障碍者;精神障碍者占人群总体比例为:13.47%(1993年17个地区流调);精神异常体的比例较小.对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理解:1.有精神障碍的人,其心理活动并非全是异常;2.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相互转化;------自然变化------治疗变化3.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类群体中并存是永恒的。变态心理

2、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尚缺乏确切定义(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有观点认为,应将异常心理作为疾病来研究------病理心理学;也有观点认为,有相当多的心理异常,尚无器质性损害证据,不能称作“疾病”,只能看作脑的功能性障碍。目前只能用”Abnormalpsychology”,即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来命名。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分支,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分支,着重研究异

3、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第二节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希波克里特(公元前400年)“体液学说”理论:◆体液组成: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有害体液流入大脑-“疯狂”。该观点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型;中世纪(公元5~17世纪):◆宗教思想和极端的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心理异常被看作是魔鬼附身,患者遭受鞭打、火烧、禁闭、捆绑等残酷的手段对待;◆希波克里特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遭受镇压;文艺复兴时期(14

4、~16世纪):◆资产阶级的成长、人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再一次把心理现象与大脑功能联系在一起;◆17世纪前,精神病学肩负着从酷刑中解放精神病人的重任,其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而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中才能获得发展;17世纪中叶后:◆神经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神经系统及其功能有了新的认识;Broca(布罗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语言运动功能丧失;◆医学科学得到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Pasteur(帕斯德)提出“细菌理论”;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

5、学的新见解有1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2促使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说明两个基本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性”:个体为了求得愉悦而对躯体部分进行的操作活动(如吸吮、抚摸)。主要观点(基于上述命题推演出的判断):(1)力必多: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口腔欲阶段:出生~1岁左右,婴儿的生物本能与欲望主要是获取满足与舒适。“自我界限”尚未形成,整个心理生活处于“自爱”阶段

6、;◇肛门欲阶段:2~3岁,心理发展上,最主要的课题是学习如何控制、驾驭自己的生物本能和生理机能,来适应现实的世界。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幼儿反抗期”;◇生殖器欲阶段:4~5岁,完成“自我界线”的划分,同时已能区分男女两性差别,表现出对异性父母的特殊情感----“性蕾期”。◇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此期的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性力(兴趣)转向外界;◇青春期阶段:12-18岁,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性开始成熟。其特征是异性爱的倾向占优势。(2)人的心理结构:◇潜意识

7、:被深深埋藏而不能被意识到的精神活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幻想、梦、精神错乱、催眠状态、或精神分析时使用“自由联想”,才会出现于意识中;◇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虽属无意识,但经本人加以注意或努力,即可易于浮现到意识境界;◇意识:能被意识到的精神活动。(3)人的人格结构:◇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各种欲望与本能;精神活动通常在潜意识状态下表现。------“享乐原则”◇自我:能为自已所意识到的“我”的部分,主要机能为感受现实,处理“本我”之欲望,使个体的自己能与现实环境相适应。

8、------“现实原则”◇超我:人格中比较“超然”的部分,主要机能是依据个体所属之社会道德、法律、伦理等观点判断是非。------“道德原则”(4)人的防御机制◇防止冲突引起焦虑的能力(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是应对挫折或困难时所采取的自我保护方法;◇多为无意识过程;◇恰当地使用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而过度、不当使用则可能为病态表现;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