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感叹

“象牙塔”里的感叹

ID:37117833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8

“象牙塔”里的感叹_第1页
“象牙塔”里的感叹_第2页
“象牙塔”里的感叹_第3页
“象牙塔”里的感叹_第4页
“象牙塔”里的感叹_第5页
资源描述:

《“象牙塔”里的感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象牙塔”里的感叹 ──《荷塘月色》的主题辨析罗雪松【摘要】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灸人口的散文名篇之一,人们都公认此文的艺术特色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但对文章的主题(即“情”)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从朱自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处境入手,结合文章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荷塘月色》的主题是作者对自己“象牙塔”中的现实处境的别无选择和对美好人生境界无法达到的感叹,在这种感叹中凝聚着一个身不由己的知识分子对家庭与社会的良知,真实地再现了朱自清的人品。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

2、散文名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灸人口的散文名篇之一。有关它的评论和鉴赏文章数不胜数。人们对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造诣都能达成共识,都公认此文的艺术特色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但对文章的主题(即“情”)的认同并不那么一致,总的说来有传统说法和新说法两类,传统的说法以我国改版前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参第一册所归纳的为代表,即认为《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新的说法是《名作欣赏》1

3、998年第2期刊登的封先勇先生的《智者的孤独》中所述,即认为“《荷》文表达的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似的智者的孤独情绪,是因为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人而不被人理解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活力的憧憬。”像这样的仁智之见,当然不能是定论的,因为对文学上任何一篇(部)名作都不存在定论之说。正如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的那样:“这样的抒情散文,究竟怎样讲解较为正确些,似乎也还可以研究。”我认为传统的说法是一种政治化的附会和拔高,新的说法似乎是笼统和大而无当,这都可以从朱自清先生写此文前后的生活环

4、境、思想性格中找到证据,更重要的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本身是更有力的证明。《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的朱自清先生,正在清华大学教书,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虽然不是无动于衷,但可以说他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考虑得并不是很多。换句话说,他当时考虑得最多的不是社会政局问题,而是首要考虑他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及个人的“逃路”问题。这种情况,作者在稍后的另一篇文章《哪里走》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他说他既不能走革命和反革命的道路,只能采取“超然”的态度,“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于是他选定了一条研究“国学”

5、之路。因为只有这条路才能使他有一个稳定的职业而能让他的家境得以维持但又不受良心的谴责,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布尔乔亚”的选择。作者在文中是那样的坦诚,他说:“我在小布尔乔亚里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思想、伦理与行为的方式,都是布尔乔亚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浃髓是小布尔乔亚。”于是作者选择了与他的“情调”、“思想”、“伦理”相一致的国学研究,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置身于“象牙塔”之中。这对当时的作者来说也带有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甚至对这种选择感到有点悲哀。因为在作者以及当时的许多人看来,“国学研究”是一条

6、“死路”(作者原话),它再也无法让作者实现人生更高远的目标(包括革命之类),无法领略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因此作者烦恼、愁闷、悲哀。但这种情绪又无法排遣,因此借《荷塘月色》来向世人诉说自己的情怀,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非常典型的“独语体”散文。  因此,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什么“对白色恐怖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苦闷和哀愁,也不是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而是表达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中,对现实感到无奈的叹息。还是让《荷塘月色》的文本来说话吧!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对“妻儿”的叙写,《

7、智者的孤独》一文说这“妻”是虚写,并认为“朱先生实际生活中的妻是陈竹隐女士”。这恐怕是史实之误了,而且对“妻”这个角色的理解恰恰是很关键的。实际上,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实际生活中的妻子是钟武谦,并从“拍着闫儿”中可知是实指(请不要把我的论证简单等同于从前的“对号入座”)。当时闫儿刚两岁(是作者第四个孩子),而且第五个孩子在写此文后半年出生。足见作家当时的家庭境况了。朱自清先生在写《荷塘月色》后一年又写了一篇《儿女》,文中说:“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阿菜,那时我正像一匹

8、野马,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足见作者在当时确实感到家庭、儿女是一种拖累,背着难又放不下,介于大丈夫和匹夫之间,介于雅儒和俗夫之间,这是如何的人格不协调啊!作者想在这二者之间协调,但现实终归是现实,当他从幻想的世界回到柴米油盐的世界时,就不得不懊恼心烦。这就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描写当时知识分子这种生活境遇和心态的鲁迅小说《幸福的家庭》,朱自清先生和那位“小说家”是多么相似,可见,这种感情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