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ID:37121162

大小:429.2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8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_第1页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_第2页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_第3页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12期情报杂志Vo.l29No.122010年12月JOURNALOFINTELLIGENCEDec.2010情报研究*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AStudyontheImpactontheCollectiveIncidentbyInternetPublicOpinion曾润喜徐晓林(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摘要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多元、主体主导、群体极化和虚实互动等特征,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依照加值理论,网络舆情从四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产生影响,同时对网络舆情的汇集、研判、

2、引导和反思可以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干预。关键词互联网舆情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中图分类号D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965(2010)12-0001-04系,弱化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以及成为政治动员0引言[3]的新手段和街头政治的导火索等。但网络舆情所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有的什么特征会诱发群体性事件?又是如何诱发群体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性事件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网民1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征规模增大的同时,其活跃度也正在提高,

3、并由自在群体向自为群体转变。在此背景下,由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一系列网络突发事件频发,不仅影响着网络社会,也对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4]现实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给政府的网络治理带来了行为倾向的集合,其实质是反映在互联网媒介中的挑战。如邓玉娇事件#、石首事件#、75乌鲁木一种情报信息。由于载体的特殊性,网络舆情较其他齐事件#等,尽管其引发原因不尽相同,但与网络舆情舆情形态而言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传播模式。有着密切关系,都是在事件发生后,产生网络舆情,引11内容多元性网络舆情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它起网民关注,进而又由

4、于这种关注推动或恶化了事件是一种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已被公的进展,给党和政府对该事件的妥善处置造成了干扰认为第四媒体#,成为舆情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网和压力。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中共十七络舆情的内容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话题多元性。涉及到境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作为回应,学界对此保持了极大研究兴趣,并从各各方面。二是内容载体丰富。新闻跟帖、论坛帖子、即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如从网民角度出发,认为网民是时通讯、博客、维基以及逐渐兴起的3G传媒等都是网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他们借助网络媒体的络舆情信息

5、的载体。三是表现形式多样。网络舆情不传播特性和强大服务功能来表达舆情,成为引导和影仅表现为图文信息,还可以是影像视听资料或其他网[1]响舆论的重要力量。在这一力量的推动下,网络舆络传播方式。内容的多元性导致无序的噪音增多,往情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往容易对决策者产生干扰,更为严重的是,网络舆情中性发展,具有流言广泛传播、信息传播影响大、信息交常含有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以及情绪化信息等,而民众[2]流呈现非理性化和情绪化倾向等特征,对政府和社又缺少一定的机制和手段对其进行过滤,很可能产生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冲击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三人成虎#、坑蒙拐骗#、蛊惑人

6、心#等不良结果,收稿日期:2010-06-25修回日期:2010-07-29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ZZ030)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L111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曾润喜(1984-),男,博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电子政务;徐晓林(1956-),男,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网络舆情。2情报杂志第29卷最终对社

7、会造成危害。采访资格因而倚重于传统媒体内容。网络舆情与现实12主体主导性网络舆情的生产主体是网民,网社会的互动,使得私人领域的事务上升到公共层面,丰民在网络舆情产生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网络舆富了公共领域的内容;公共领域的事务被私人领域所情的数量、质量和向量。我国的网络舆情主体越来越关注和讨论,扩大了私人领域的事务范围。接近现实社会的行为主体。一方面,网民的规模逐步2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增大,已超过4亿用户;另一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