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2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2

ID:37157817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9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2_第1页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2_第2页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2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作文教学的三个“教与不教”初中作文教学有一个长期被忽视而如今必须正视的问题,那便是作文究竟可不可以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很多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既然作为一个堂而皇之的命题被提出来,那其之“可教”必然具备不容置疑的先天合理性,因而便义无反顾地面向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教作文”。即使在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也鲜有人怀疑作文是否可教这个“原问题”,而只是在理念创新、教法改进上用力,试图改进教学效果。很少有一线教师深入到初中作文教学的内部,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其构成,看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可教。只有先解决了作文“可教”与“不可教”的问题,怎样教的难题才会迎刃

2、而解。其实,对于作文是否“可教”的问题,许多大师都曾提出过真知灼见。比如,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教学生如何开头、结尾、刻画人物等等都没有用,应该让学生先写,之后再讲”,强调的就是作文理论的“不可教”;当代小说大家汪曾祺在忆及师从沈从文先生学习写作的经历时则说,“作文处于可教与不可教之间,而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找什么人,用什么方法来教”;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先生更是深入作文教学的内部,鲜明地指出了作文在多大程度上可教。他认为,作文教学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教的’,如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和语言,但这几个方面于作文好坏不是关键。二是‘半能教

3、’的,主要指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力不能直接传入,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吸纳,这比第一条‘能教的’更为重要。三是‘不能教’的,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气和灵气、胆气和生气。”以上的名家观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字、词、句、段、修辞、语法、逻辑和语言”这些作文的外在形式是可以直接教的,但因其并非作文的重点,所以并不值得投入过多的精力;而与作文密切相关的内在能力,如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等,虽然不可直接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但因其对作文十分重要,所以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之逐步形成。如果说,以

4、上这些尚属可教与半可教的话,那么决定一篇初中作文魂魄的灵气与悟性则是完全不可教的。因为,这些完全是由作者,即具体某一个初中生的生命情境决定的。由此可知,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由“可教”与“不可教”构成的混合体,而且在“可教”与“不可教”之间存在一个微妙而神奇的过渡地带,充分掌控并把握这个神妙的过渡带,对“可教”部分毅然决然、直截了当、深入有力地教,对“不可教”部分则不予轻动,不硬性灌输,而是充分发挥教师架桥铺路的引导功能,将学生的思想与灵魂导入澄明之境,使其从内向外生出“作文驱动力”。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教师被卡在“教”与“不教”之间进退维

5、谷,左右为难。笔者认为,化解此困境,不妨从以下三个路径入手。一、教规矩,不教理论在作文的演武场上,初中生基本上都是新兵。他们需要的是教师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兵”手把手地传帮带,而不是进行理论说教。教师对学生的传帮带,实质上是对学生“教规矩”,也就是将作文基本的要素、体式及结构充分演示给学生,为其圈出一个作文的基本框架,然后任其充分发挥,用自己的笔墨将这个“框架”填满,而学生在填补“框架”的过程中势必同时暴露其优势与缺陷,这正是教师下一步对其进行修正的依据。我将这个过程总结为“作文新兵练习三步走”。第一步:“我教给你看,你写给我看,讲评”;第二步:“我再教给你看

6、,你再写给我看,讲评”;第三步:“你再写给我看”。比如,在记叙文写作练习中,我只向学生充分讲明记叙文六要素的内涵,让其明确一篇记叙文的必要元素,即什么东西是记叙文不可少的,而并不花费精力先入为主地去讲解记叙文的技法理论。在学生发挥能动性写出文章之后,再根据其暴露出的缺陷进行局部点拨、引导和提升。二、教思维,不教素材初中生已经具备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途径发掘、储备作文素材的能力,所以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观察、体验、思考、想象等思维训练上,通过这种专门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内化、运用素材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不必将素材的发掘与储备作为教学任务灌输给学生。在

7、现有条件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经历及专门的素材教辅刊物、图书及网络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所需素材。但关键在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素材刊物或图书,都是简单将作文素材作为知识积累重复地叠加在学生的认知视野中,而没有通过有效的素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养成观察、质疑、分析、创新的“思维力”。这正是教师应该重点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一个“慢过程”,但一旦真正进入这个过程,效果将是明显的。在这一点上,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的语文老师樊阳先生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在漫长的20年中,他坚持每周为学生开设人文小讲座,向学生讲授中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当下的社会问

8、题,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责任感,有对生活的热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