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健 教学行为诊断.ppt.Convertor

樊健 教学行为诊断.ppt.Convertor

ID:37165111

大小:4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9

樊健 教学行为诊断.ppt.Convertor_第1页
樊健 教学行为诊断.ppt.Convertor_第2页
樊健 教学行为诊断.ppt.Convertor_第3页
樊健 教学行为诊断.ppt.Convertor_第4页
樊健 教学行为诊断.ppt.Convertor_第5页
资源描述:

《樊健 教学行为诊断.ppt.Convertor》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行为诊断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樊健1回到原点当你对纷繁复杂的教改与评价无所适从时,不妨回到教学的原点——教学行为2讨论提纲一、问题缘起二、概念界定三、价值分析四、诊断方式五、诊断流程六、诊断原则3一、问题缘起目前,各种各样的教学诊断活动司空见惯,但在实践中仍然是个模糊领域。听评课作为教学诊断的主要手段,常常是参与者经验性评语的堆砌,缺乏科学依据的支撑。听课者在听课时不大清楚该从哪些节点入手?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评课者亦不大清楚该评价什么?持什么评价标准比较合适?4试问:教学行为有没有通行的基本标准?如果有,是什么?

2、在各种教学理念和流派不断推陈出新的时候,人们往往热衷于赶潮流、比创新,而忽视了两个基本的事实:其一,教学行为不仅是有目的的,也是有基本标准的;它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需要专门学习和研究的。其二,教学创新如果缺乏教学基本标准的支撑,往往只能是良好的愿景或形式的噱头,难免会与教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5一点反思通过简化的教师招考入职的新教师,在入职阶段会面临大量问题(尤其是教学行为问题),需要即时的、专业的帮助和支持。由新任教师转化为合格教师,应该有一套基本的专业标准;而教学行为既是核心要素,也是可检测的专业素质。即使是从

3、教多年的教师,面对各种教学改革,重新梳理优化教学行为,对于专业发展也是很有用的。6正本清源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正本清源,暂且搁下各种浅近的功利追逐,回归对教学行为基本标准的审视和研究,厘清教学行为的基本标准,探究有效的诊断策略和方法。7二、概念界定什么是教学行为诊断?首先要把握其上位概念:教学行为、教学诊断,还要了解其相关概念——课堂观察。8(一)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外化和施教的媒介,是教师专业形象的基本呈现方式,是教学的主导性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或意图,

4、除了对教学内容作处理外,同时还必须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是适当的。91.教学行为的分类102.教学行为的选择每种教学行为都有它的适用范畴,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事实上,教学行为不存在优劣之别,只存在“适合”与“不适合”的差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适切性”,必须考虑是否适切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适切于呈现教学内容,是否适切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适切于自己的运用能力和教学风格;此外,还要考虑是否适切于课堂情境。11(二)教学诊断“诊断”一词源于医疗术语,广义上指从医学角度对人的体质和精神状态作出的判断

5、。狭义上指临床诊断,即医生运用医学技术和设备,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性质、症像、程度等状态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完整的临床诊断包括病因、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三方内容,大致分为收集资料、评价资料、分析判断三步。12(二)教学诊断学者们将“诊断”一词迁移到教育领域,便产生了“教育诊断”之说,再聚焦于教学活动,便产生了“教学诊断”的术语,也有人称之为“课堂教学诊断”或“课堂诊断”。目前,对教学诊断的理解和解释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的侧重于观察现象,理解行为,挖掘特色;有的侧重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给出解决方案;有的侧重于诊断技术的

6、开发和应用研究;有的侧重于学习行为和效果的诊断,有的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诊断。13教学诊断界定笔者认为,教学诊断的界定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诊断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诊断的目标是什么?三是诊断的技术手段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诊断对象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可以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效果;可以是教学主体的行为,即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可以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情景设计。14教学诊断界定诊断目标可以是指向于观察事实,促进反思的,也可以是发现问题,谋求改进的。诊断的技术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显然,教学诊断是个宽领域、多层次的研究范畴;

7、要对这样内涵丰富的概念作出精要而科学的定义是有困难的。在“教育诊断学”尚未有效建构时,不妨暂且搁置这种努力,聚焦于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学行为,进行诊断研究。15(三)课堂观察自从课堂教学产生以来,课堂观察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至今仍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它发端于科学主义思潮盛行的20世纪五十年代。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开发了研究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以此作为课堂小组讨论中人际互动的研究框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1960年,美

8、国课程专家弗兰德斯研究出“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师生的言语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16课堂观察技术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手段,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