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ID:37207572

大小:349.6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5-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_第1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_第2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_第3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_第4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宋艳萍2012.9.25相关法规根据《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监测目录如下:1、医院感染暴发监测2、全院综合性监测3、手术部位感染监测4、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5、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6、细菌耐药性监测7、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8、抗菌药物使用调查相关法规目标性监测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等。相关法规目标性监测在全面综

2、合性监测的基础上产生,对本院的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搞清,医院工作人员基本树立了控制医院感染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用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目标性监测方法才应运而生。相关法规目标性监测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三甲评审标准要求4.20.3.1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监测《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的全部项目,并有记录。有医院感染监测记录与分析报告,有失控原因、处理方法及影响程度分析,提出预防及改进措施。手术部位感染定义手术部位感染(Surgic

3、alSiteInfection,SSI)如果没有植入物,发生在术后30天内的感染如果有植入物,发生在术后1年内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分类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SSI——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感染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下列情况不属于表浅切口感染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

4、术部位感染。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SSI——深部切口感染感染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SSI——深部切口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SSI——器官(

5、腔隙)感染感染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下列情况需怀疑SSI术后三天以后,发热T>38℃伤口外观改变,发红,有分泌物伤口敷料变化,有脓液、脓血渗出需用抗生素控制需要提前拆线引流伤口分泌物流出临床已诊断切口感染说明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临

6、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手术切口深部和浅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记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标本采样方法(1)非开放性感染灶(封闭性脓肿)不要急于开放病灶,以碘酊消毒脓肿局部皮肤(消毒面心积以穿刺点为中,直径>5cm)用无菌注射器将脓肿内容物吸出3-10ml,注入无菌试管或成人血培养瓶内送检疑为厌氧菌感

7、染时,应做床边接种或注入厌氧培养瓶内送检最佳方法:采集组织送检将脓肿内容物吸出后切开引流,取部分脓肿壁送检标本采样方法(2)开放性脓肿以无菌生理盐水或75%酒精冲洗拭去溃疡表面渗出物,尽可能抽取置于注射器内送检。此类标本不适合做厌氧菌培养。标本应在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内送检,送检前宜话电联系微生物室。目前我国SSI监测存在的问题没有重视SSI对外科病人的影响没有分层分析和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比较漏报不报或瞒报失访监测网络不够健全,数据不够完整标本采集不规范,送检量少流行病学——病原体来源工作人员:①手术组人员污染

8、的手;②手术组人员和病人的皮肤是重要的储菌源;③手术人员的头发是另一储菌源;④上呼吸道是细菌次要的储菌源。病人:病人的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中的正常菌群亦可造成术后感染。环境、手术器械:污染的手术器械、敷料和皮肤消毒剂可以引起手术部位感染;污染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