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

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

ID:37236483

大小:291.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0

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_第1页
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_第2页
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_第3页
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_第4页
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灌溉排水学报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JournalofIrrigationandDrainage文章编号:1672-3317(2015)10-0045-07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刘素军a,孟丽丽a,蒙美莲a,陈有君b(内蒙古农业大学a.农学院;b.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9)摘要:以“克新一号”为材料,研究了块茎形成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及复水后马铃薯的生理反应机制。结果表明,田间持水率(FC)的75%~85%处理下马铃薯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且产量最高,表明75%FC~85%FC为块茎形成期适宜含水率;

2、高于或低于75%FC~85%FC,都会造成叶片相对含水率、SPAD、根系活力降低,而相对电导率、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SOD活性、CAT活性增加,且不同胁迫程度下各生理指标降低或增加的幅度不同。复水后,60%FC~70%FC和90%FC~100%FC处理下,各生理指标逐渐接近75%FC~85%FC的处理水平,而30%FC~40%FC和45%FC~55%FC处理下虽有所恢复,但仍与75%FC~85%FC处理呈显著差异。说明30%FC~55%FC对马铃薯的损伤较大,后期恢复供水,在一定时间内体内生理代谢也难以恢复到适宜土壤含水率水平。关键词:马铃薯;水

3、分胁迫;复水;生理特性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志码:Adoi:10.13522/j.cnki.ggps.2015.10.010刘素军,孟丽丽,蒙美莲,等.马铃薯对块茎形成期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10):45-51.0引言干旱是全球性的问题之一,对植物的影响非常广泛,表现在植物的各个生长期。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在受到一定时间水分胁迫后遇到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干旱造成的损失,即干旱胁迫后的复水对保证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复水后的修复机制是植物对干旱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方面,也与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水分

4、利用率以及抗旱节水密切相关。因此,同时研究作物抗旱和复水后的生理修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栽培范围遍布全球,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强、营养成分全等特点,成为目前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四大重要作物。目前,对马铃薯干旱胁迫下生理特征方面的[1-3][4]研究已有报道,干旱胁迫可导致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明显积累,含量显著增加;高活性的过氧化物酶能[5-6]降低氧化损伤,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旱性。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中丙二醛[7](MDA)、SOD活性、POD活性、相对电导率也显著提高

5、。前人多对马铃薯在干旱及复水下叶绿素、光合特[8-9]性、产量等进行研究,较少关注田间水分胁迫后复水对马铃薯生长的补偿效应。在室外遮雨棚内对“克新一号”块茎形成期进行水分胁迫及后期复水研究,分析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与复水后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揭示马铃薯对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及复水的生理响应机制,以期为大田生产中提高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管理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4年5—9月在内蒙古武川县大豆铺村室外遮雨棚下进行,供试材料为“克新一号”的脱毒原收稿日期:2015-03-25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

6、体系建设专项(CARS-10-P17)作者简介:刘素军(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铃薯栽培生理研究。E-mail:liusujun801011@163.com通讯作者:蒙美莲,女。教授,主要从事马铃薯栽培生理方向研究。E-mail:mmeilian@126.com45种。试验地0~20cm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为41.68、11.23、104.59mg/kg。试验在块茎形成期设5个土壤相对含水率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率(FC)的:30%~40%(T1)、45%~55%(T2)、60%~70%(T3)、75%~85%(T4)和

7、90%~100%(T5),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4次重复。播种后各处理土壤含水率统一控制在75%FC左右,从马铃薯块茎形成期(7月1日)开始控水,连续处理21d,处理结束后保持各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在80%FC以上直至块茎膨大期结束,淀粉积累期保持在65%以上,T5处理在处理结束后停止供水,待土壤相对含水率自然降至80%后开始同其他处理一样控水。土壤含水率用TDR水分测定仪测定,每隔3d测定1次,当土壤含水率低于设定值时,及时进行灌水,灌水量由水表控制。采用膜下滴灌的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宽行行距0.7m,窄行行距0.4m,株距0.33m,密度为6000

8、0株/hm2,小区面积为5.5m×4m。播种前撒施羊粪4500kg/hm2,氮磷钾复合肥(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