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断赏析 (2)

教学片断赏析 (2)

ID:37246156

大小:6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0

上传者:U-2437
教学片断赏析 (2)_第1页
教学片断赏析 (2)_第2页
教学片断赏析 (2)_第3页
教学片断赏析 (2)_第4页
教学片断赏析 (2)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片断赏析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教学案例     江苏 扬中  孙厚荣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用温度表可以做什么”,来激发学生对气温的关注。然后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表模型和实物,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观察测量,学会使用温度计,并且尝试测量不同地点的温度,进行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逐步学会对数据的各种理性思考;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会用温度计进行观测,收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有关数据得出某些结论这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做以下几点准备:  1、学生收集的温度数据资料是进一步探究活动的基础,而数据认读的准确性有维系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从而保证学生比较顺利地获取不同地点的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把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置于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的自主观测,教师应当注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准确性的检测,通过电话96121收集上课当天本地的天气情况等。根据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设计方面的需要,这节课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理:首先学习温度表的使用,二、三部分合并,在教室内学会使用温度表后,引导学生测量并记录特定地点的温度,如:教室里的向阳处、教室里的阴凉处;教室里的通风处、教室里的背风处;教室外的草地上、水泥地上;教室外的阳光下、背阴处等,然后回教室比较、分析温度数据,从中发现问题。教材分析本课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表有几部分组成,用模拟温度表练习读、写温度,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表;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在不同的地点测气温,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真正学会使用温度表,并让学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从而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学习温度表的使用。第二部分:测量教室内空气的温度。第三部分:测量室外的气温。这一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师生共同商定观测地点,大胆猜测,商议并制定测量计划,让他们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发现和感受。第四部分:了解百叶箱的工作原理。学情分析天气影响着日常生活,但是在学生当中,很少有人能够有意识的去关注天气、研究天气。秋季早晚温差大,学生无意中会对这种天气的变化有一点感触;而且在本课之前的《谁最关心天气》一课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到气象站的基本情况,对百叶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这些浅显的阅历和兴趣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测量气温有促进作用。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关注气温,并能测量气温。让学生的好奇心发展成为对身边常见事物的探究欲望。  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取的资料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温度表的使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表时,我们是先感知真实的温度表,然后通过抽拉温度表模型来认读温度,由易到难,由扶到放,把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为后续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量出指定时间教室周围的气温。2、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出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数据的重要和真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收集、整理数据,并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2)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设计理念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主要安排三项活动:一是让学生认识温度表,并学会读写温度。二是使用温度表测量教室周围的温度,获得真实的数据资料。三是收集整理数据,从数据中发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温度的差异,以便于学生从数据的差异中推测气象部门测定气温的标准。2、以评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课贯穿两条主线:一是探究主线,二是评价主线。探究是核心,评价是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探究行为和活动后的反思。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师生相互评价、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学重点:温度表的使用教学难点:教室周围温度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教学准备:气温表、气温表模型(学生用的纸质抽拉式、教师用的塑料质抽拉式)教学流程:                 教  师                学  生实 物 展 示 观    察                          测 气 温                   ↓                                                                 观察温度表构造、认读温度                                       ↓初 步 实 践                                              ↓          测量教室周围的气温                                       ↓实际操作、测量、记录                                              ↓整理分析温度数据、发现差异                                       ↓汇 报、交 流                          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  揭示课题1、(师出示温度表)同学们,你能说出这是什么吗?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板书课题:测气温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并使用温度表。(评析:实物导入,具体可感。揭示目标,直奔主题。)二、学会使用温度表1、老师给你们每组都准备了温度表,仔细观察一下,它有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观察,小声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玻璃泡、液柱、刻度、玻璃管)2、认读模型上的温度  (1)要想认读温度,必须学会看上面的刻度。试一试,读出现在温度表上的温度(教师出示温度表活动模型,拉出20℃)(板书:  读作:20摄氏度      写作:20℃     )(2)抽拉出以下的温度,让学生认读,并写一写100℃  37℃  11℃   9℃   42℃   (3)学生自己在温度表模型上任意抽拉出温度,认一认,读一读 (4)教师拉出-10℃,让学生认读。10℃与-10℃有什么不同? (5)你在认读温度时,发现了什么?3、认读温度表上当时的温度,读一读,写一写(评析:教具、学具辅助教学,功不可没。学习使用温度表,从认读模型上的温度开始,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办法。20℃的选择,在这里不是盲目的,当时教室的温度19℃,室外21℃。认读抽拉的温度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易后难。新课标指出:探究是核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只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亲历过程,才会有所知,有所得。)三、测量教室周围的气温1、用真正的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2、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周围的温度。(1)确定测量的地点:教室里的向阳处、教室里的阴凉处;教室里的通风处、教室里的背风处;教室外的草地上、水泥地上;教室外的阳光下、背阴处等(评析:测量地点的选择,有助于学生测量温度,发现差异。)(2)预测各个地方的温度高低(评析:爱因斯坦曾言,没有伟大的猜想,就没有惊人的发现。对教室周围温度作出猜想和预测,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必备能力应该从小培养。)(3)学生实地测量各处的温度,记录数据(可以给自己小组作个适当的评价,自己认为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可以加★。另外,每个小组指派一位同学把数据写在黑板的特定表格里面)(评析:给定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测量活动是学生获取数据资料的可靠保证。特级教师章鼎儿曾经说过,科学课堂学生活动的环节不能化解得支离破碎,分割成若干个2~3分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汇报整理数据。表格一:教室里的温度小 组1  2345678温 度26℃22℃21℃25℃21℃21℃20℃19℃地 点南窗口前室内中间室内北边南窗口后室内前面教室内室内前门室内后门表格二:教室外的温度小 组1234草地上22℃23℃22℃21℃水泥地22℃多一点22℃23℃22℃表格三:教室外的温度小 组1234 阳光下22℃23℃22℃24℃  背阴处20℃21℃21℃21℃4、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各个小组的数据,也可点评,加★)5、讨论测量的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评析:新课标指出,多元化的评价,可促进师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数据,更要关注学生测量数据的过程。在汇报数据的过程中,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能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发现自己的方法与他人的差异,更能直接发现数据的差异。倾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素养,对老师来说,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蹲下来向学生学习的好机会,亲历科学,走近学生。)四、课后延伸我们测定的气温,只能说是当时当地的温度,时间变,气温会变,地点变,气温也可能变。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测定气温的呢,百叶箱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课后去图书室,也可以去网上查资料,或者去气象部门向专家请教。(评析: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不再束缚在学生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科学在哪?生活实践中。课后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当然,下节课老师要及时汇总学生的信息,使课后延伸落到实处。)教学片断赏析内容:汇报在教室周围测得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差异师:刚才,我们每一个小组都测出了自己的温度数据,现在来说一说?好不好?生:好!师:要说你们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怎么测出的,当然,如果你们有什么发现,也要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听听。生1:我们这一小组刚才是在教室里面测量的,靠近南边向阳的窗台处,温度是26℃。生2:我们这个小组是测量的教室北边的温度,21℃。生3:教室中间的温度是22℃。生4:我们这一小组测出的也是21℃,是靠近门的地方。师:哦,我们刚才汇报的都是教室里的温度,你们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什么了吗?生5:我们发现,靠南边的温度高,可能是有阳光照射到温度表上的缘故,而靠北边的温度低,可能是没阳光,阴凉的。师:看来有太阳真的好。生6:南边的窗子还关着,太阳照射来的热量不容易散失,那边的温度当然高了,我想是这样。师:哦,能这样想,你们说,他的想法怎么样?生:真的很棒!师:给他一点掌声?(鼓掌)师:靠门的地方怎么很低呢?生:我想靠门的地方,有风,可能会影响温度。生:教室中间学生多一点,我想,温度可能会高一点点。师:教室外边的温度是怎么样的呢?黑板上有好多数据,老师随便点哪一组,点到哪组,就请那个小组的一个学生来汇报,可以吗?生:可以。师:那就来吧。(点一个小组的数据)这是哪个小组的? 生7:我们组的。我们在草地上测量的温度是22℃,在水泥地上测量的温度是22℃多一点,所以在记录上也就这样写了。师:恩,写22℃多一点,看来我们的孩子观察比较仔细。记录得也比较实在。那么说可以加★吗?生:可以!师:其实,22℃多一点,多的那么一点,你可以估计一下,这就好比用尺量长度一样,最后一位数,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去估计一下哦!你们说,可以写成多少?生8:可以写成22.5℃。师:恩,好的。生:我认为要看红色液柱到哪,在两个格子中间,可以估计是0.5,不到中间,就可以估计0.2,或者0.3。超过,那就可以多估计点。师:再看看这一小组的数据。生9:这是我们的。我们在草地上测量的是23℃,在水泥地上测量的是22℃。我们发现草地上的温度高一些。师:哦?草地上的温度高了?你能说说怎么回事吗?生9:在草地上的温度表,放的地方比较干燥,而在水泥地上的,那边地面还有点潮湿,我想原因可能就在这。再说,太阳,一会儿躲起来,一会儿又出现,也会有关系吧。……师:看来我们的孩子还真的用了心!温度有差异,肯定有原因。想得不错!气象台每天报出来的气温是怎么来的呢?看来,肯定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课后去走访气象台的叔叔阿姨,也可以去网上查阅气象资料,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生:恩。师:看来测量温度,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科学,我们要用聪慧的眼睛去发现,用灵巧的双手去实践,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哦!写下你的发现,老师愿意替你推荐,《科学大众》、《小学科技》杂志都有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哦,让更多的孩子分享你的发现,体味你的快乐!教学反思鲜花之娇艳,那是岁月的考验;彩虹之绚丽,那是风雨的洗礼。当教学设计方案与课堂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时候,怎么办?新的《课标》需要我们有新的课程理念,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特级教师卢新祁先生曾经指出科学教师要警惕的17条中,有一条就是,“教学没有生成性,完全按自己的‘剧本’”。这就谈到了课堂的重要性。说到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能面对一切难以预料的课堂生成。一、灵活处理教材适应课堂需要路培奇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是给你个教学范例而已,在不违背《科学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有机地选取适合于学生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案。(1)认真收集气象信息就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在想,明天的测气温活动,效果明显吗?会有太阳吗?得打个电话,问一下气象台。接下来的是气象信息:明天早晨有雾……雾?我茫然,俗话说:雾久不散必是雨。就算没雨,那雾何时能消?说不清。《科学》教材中的好多内容的实施都需要关注气象信息。《太阳高度》、《影子》、《彩虹的秘密》等,《测气温》也不例外。(2)灵活安排活动顺序上课的那天,为了掌握学生活动节奏,控制好时间,学习使用温度表的时候,改变了教材的活动顺序,测教室的温度与教室外的温度,一起来。课堂上,认读温度,从模型开始,先看老师的模型认读,学会读、写,然后看自己的模型,试着读、写,再读出当时温度表上的温度。关键认读了0℃以上、0℃以下的温度。然后就是选择适当地点测量温度。(3)准确定位活动目标 根据当时天气情况,要想发现水泥地的温度高,好像不太可能.因为课前我反复测量过多次,阳光总是或隐或现,云层总是挥之不去,阳光下的草坪温度,水泥地上的温度,理想状态应该是水泥地上温度高一些,可有时候我去看了,竟然比草地上的还低0.5℃,在22℃徘徊,所以,确定目标是让学生发现差异就行。(4)妥善处理课堂生成有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表格里写的数据是“21C°”,怎么办?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学生嘛,当然允许犯错啊!还有位学生记录是“22℃多一点”,听听学生的意见,当时就是这样,没有看错。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肯定!记录的方法更应该赞赏!二、运用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素养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本节课中,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师生相互评价、教师点评等多元化评价,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测量气温的活动中,给学生定的目标是:如果你认为你们小组测得的数据是准确的,可以给自己作一个评价,画上★。每个小组要让一个孩子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之中。(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看看那组学生对温度的读写方法掌握得怎么样。记得当时有一个小组的数据写成了21C°,让学生互相评价的时候看出来了,老师改?当然不行!学生自己来!改过之后,我们依然鼓励他们,给他们画上一颗小★。)整理数据的时候,及时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相应作出点评,加★!别小看这个,孩子的积极性也许真的就被调动起来了,说不定孩子的天赋就在师生评价中被点燃呢!三、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温度差异《科学课》资深编辑刘沛生先生在《无须懊悔》一书中就提到“要重视‘整理事实’”。已故先驱刘墨耕先生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一文中,把贯穿自然课“最基本的东西”,概括成四条,其中就提到“第二要整理这些事实,这就要有记录,第三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性”。《测气温》一课中,“教室周围温度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分析整理数据的前提是学生的探究测量。没有学生的数据,就不可能反应出规律性的东西。特定的几个对照地点,教室里的向阳处、教室里的阴凉处;教室里的通风处、教室里的背风处;教室外的草地上、水泥地上;教室外的阳光下、背阴处等,这就是产生数据的典型场所。关注学生数据,更要关注学生测量数据的过程。与学生一起测温度、记录温度,走近他们。在汇报数据的过程中,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能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发现自己的方法与他人的差异,更能直接发现数据的差异。倾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素养,对老师来说,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蹲下来向学生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并不一味追求课堂的华丽,我们并不刻意炫耀学生的聪慧。三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初次接触《科学》课,虽然说探究是课堂的核心,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要求的仅仅是经历!就象刘沛生先生所提出的“无须懊悔”,因为我们曾经走过!虽然室外的太阳算不上精彩,但谁说孩子们的内心的太阳没冉冉升起呢!感谢他们与我一起走过!(此文入编《镇江市课改优秀案例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