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

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

ID:37341735

大小:326.7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2

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_第1页
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_第2页
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_第3页
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_第4页
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5史林66/2010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徐茂明[摘要]明清时期苏州是南方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但在宗族建设方面属于边缘,宗族观念淡漠是其最大特色。明清苏州大多数的家族组织都是由城市或市镇中的士绅或富商所建立,而且主要是在晚清获得大规模的发展,这是由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的局势所决定的。苏州宗族组织区别于其他地区宗族组织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苏州宗族强烈的文化色彩,可以称之为/文化世族0,它虽然不象乡村单姓村落那样将血缘与地缘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地方社会具有绝对的控制力,但在文化教育与地方公共事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关键词]明清时期;苏州;文

2、化世族;地方社会[中图分类号]K29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10)06)0060)09[作者简介]徐茂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200234目前学术界的家族研究存在着区域性的不平衡,徽州、浙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的宗族,因为其典型意义而成为学者研究的首选,而环太湖的江南核心地区,在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的遮蔽下,在人口流动的冲击下,宗族组织与职能相对被弱化,加之当地宗族意识的淡漠,以致于一些学者认为江南没有宗族。而事实上,环太湖的江南宗族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家族大多经由科举或经商而显达,仕宦与经商/迭相为用0是

3、其职业选择的原则,诗礼传家、尚文重教是其家风的基本特色。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称江南宗族为/士大夫型宗族0。面对这种文化型的江南家族,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也主要是关注这些家族文化基因与成就,对于宗族自身的组织结构、宗族观念、宗族与地方社会º之关系等问题则论述较少。本文作为苏州文化世族研究课题之一部分,主要从苏州的宗族观念与宗族建设之关系角度,探讨明清苏州文化世族形成之主导力量,同时对苏州文化世族之内涵、类型及与地域社会之关系作初步分析。一六朝以来的国家制度与苏州宗族观念苏州宗族制度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孙吴时期,支撑着孙吴政权半壁江山的就是当时的吴郡/顾陆朱张0四姓和

4、吴兴沈氏、义兴周氏等豪门右族。南朝之后,随着门阀政治的衰落,江南宗族组织也开»始分化,/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0。隋唐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确立,士族门阀制度日趋没落,到宋代已经形成名副其实的/科举社会0。在科举社会,科举资格和官僚身份不能世袭,社会阶层流动加速,加之家产均分的继承制度,士大夫难以避免家族身份和地位没落的宿命。苏轼认为:/今世之公卿大臣贤人君子之后,所以不能世其¹/士大夫型宗族0之说,系据2009年11月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常建华教授之发言。º详见徐茂明:5明清江南家族史研究之回

5、顾与展望6,载王家范主编5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版。近年翻译出版的日本学者井上徹著5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用主要篇幅从国家礼制的角度分析了江南地方家族发展的原因,对于研究江南特别是苏州的宗族制度贡献甚大。»5宋书#周郎传6,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97页。#60#明清时期苏州的宗族观念与文化世族¹家如古之久远者,其族散而忘其祖也。0为了避免这种宿命,北宋中叶理学家张载最早提出了设立宗子、重建宗族的设想,主张宗子的人选应该兼顾嫡长与仕宦两个条件,并优先考虑仕宦的条件。

6、理学家程颐也主张以有官职的族人担任宗子,他还认为士大夫应该建立自己的家庙,并且突破以往士大夫只能祭祀近四代祖先的古制,主张士大夫可以祭祀始祖与先祖,这为宗族由小宗向大宗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张载、程颐等人的倡导下,经过朝廷的讨论议定,宋仁宗时家庙制度得到恢复,但对于建立家庙者的政治地位要求更高了,只有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僚才有资格建家庙。这种严格的家庙资格,大大限制了士庶百姓尊祖敬宗的愿望。因此,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了更为详尽的宗族制度方案5家礼6,提出了宗族祠堂与祭礼的具体设想,他主张在正寝之东建立祠堂,奉祀高、曾、祖、考四代神主。5家礼6对南宋以后中国社

7、会的宗族组织与宗族观念影响深远。在理学家们积极鼓吹宗法理论的同时,苏州士大夫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为宗族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以仿行实践的样板,对苏州以及其他地区的宗族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明代的家庙令最早制定于明太祖洪武年间。据5大明集礼6卷六5宗庙#品官家庙6记载,明初士大夫普遍受5朱子家礼6的影响,品官之家在正寝之东建立祠堂,祭祀四世之主,至于庶人则无祠堂,只能在居室中间或他室祭祀二代神主。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由于礼部尚书夏言的奏请,世宗皇帝/诏天下臣民祀始祖0。此举影响深远,它打破了宗法制度有史以来只有皇帝才能够庙祀始祖的特权,实

8、现了宋儒程颐所提出的士大夫也能够奉祀始祖的愿望。此前,民间虽然也有祭祀始祖的习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