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

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

ID:37381028

大小:521.3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2

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_第1页
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_第2页
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_第3页
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_第4页
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2年第6期毕节学院学报NO.6,2012第3O卷JOURNALOFB玎IEUNIVERSITYVo1.30(总第143期)OenerMNo.143孔子教育思想成因探析王丽(毕节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心,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如今的教育现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如“有教无类”、“重在育人”、“因材施教”等。通过对孔子几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形成原因的探析,可以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从而为当代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重在育人;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2、号:1673—7059(2012)o6—0123—06孑L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看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形成了流传万世的不朽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中国教育界领军性的人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具有跨时空性,时至今日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将重点探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重在育人”、“因材施教”的形成原因。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何为“有教无类”?朱熹注:“人性皆善,而其

3、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也。”【朱熹强调的是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善恶。马融注:“有教无类”为:“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R948皇侃则注:“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2]349。两人将“类”解释为人的出身贵贱的不同种类。杨伯峻为“无类”注:“‘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便是‘有教无类。”’[31综合来看,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指不论品行、种族、出身、国别、年龄、职业,只要立志学习的人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育。也就是说“有教无类”所强调的是受教育权利

4、的公平平等,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为什么会提出“有教无类”这样的全民教育思想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文化下移给孔子创造了推行“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机遇春秋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许多巨大的变化在动乱中悄然发生,文化下移就是其典型性的事件。春秋以前,文化学术只存在于官府中,因此只被王室的专职人员掌握,如史官、太师,而这些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他们代代相传并谨守这些文物书籍。即使是传授也只传授给上层贵族,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接触到的可能性。之后周王室衰微,战争迭起,社会动乱,许多掌管着王室文化学术的官员随之流散到周边的封国。《论语》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

5、,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周王室的许多著名乐师纷纷流落到齐、楚、蔡、秦等国。这些人掌握的文化学术和文化典籍也随之传到了各国,并收稿日期:2012—03—29作者简介:王丽(1989一),女,毕节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8级本科(1)班学生。·123·万方数据被保存了下来。但这时期的文化学术仍然只被各国官府掌握,还未真正下移到民间。春秋后期.出现了文化官员从各国官府流向民间的现象。这是因为一些文化官员无法保持官位世袭,从官府中脱离出来,流散于民间,以其掌握的文化知识谋生,或者是收徒教书,或者作为主持婚丧祭祀礼节的相礼。以收徒教书

6、的那些文化官员则成为早期私学的老师,他们收纳平民子弟为徒,集众讲学,在平民大众中传播文化知识,平民大众终于开始接触学习以前只有贵族们才可以学习的文化知识。私学的创办使学生通过交纳一定的“学费”,在老师的教导下掌握到一定的文化知识。总的来说.文化下移导致私学的兴盛,文化知识通过私学流向了下层平民,逐渐被下层平民掌握。私学的出现是文化下移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孔子是中国古代私学的重要代表,将私学的兴盛推到了顶峰。他在创办私学中也必然受到了文化下移形势的很大影响,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提倡的是全民性的教育,正是对文化下移形势的顺应,所以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带有必然性。2.平民

7、意识决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必然是“有教无类”孔子带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这主要与他的出身和成长经历有关。孔子出身于没落的殷贵族家庭中,他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县之长,但当孔子还是襁褓婴儿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嘲,母亲颜氏不是明媒正娶,所以在叔梁纥去世后颜氏母子二人受到族人的欺压,叔梁纥的官职和禄田又不能世袭,颜氏母子陷入经济困境中。最后母亲颜氏追于生计带着孔子离开家乡来到了鲁都阙里,从此过着平民的生活。阙里是鲁国国都的一个平民区,里面住的都是鲁国的下层平民。孔子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