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ID:37387897

大小:17.0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_第3页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一、为下列字注音颓()鳞()遂()荇()二、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

2、_____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3.()竞跃:________________4.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上文共分三层:第

3、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二)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

4、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地点: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参考答案一、tuílínsuìxìng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2.东坡志林;苏

5、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三、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6、(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