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用)

《长恨歌》教案(用)

ID:37413295

大小:11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23

《长恨歌》教案(用)_第1页
《长恨歌》教案(用)_第2页
《长恨歌》教案(用)_第3页
《长恨歌》教案(用)_第4页
《长恨歌》教案(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恨歌》教案(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恨歌》教案一、教学要求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二、学习要点《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三、作者介绍1、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晚年官太子

2、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出身于“世敦儒业”的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少年时读书刻苦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

3、:“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符离及下邽弟妹》)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他十六岁时,到长安谋取功名。当时的诗家前辈顾况见到幼小的白居易后,就拿白居易的名字开涮,说是:“长安米贵,居恐不易。”白居易呈上自己写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看了这首诗中居然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惊人的句子后,才不得不改口说白居易有这样的才华,长安还是住得下的。但白居易应试落第。贞元十六年(800),2

4、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与元稹、李绅共同发起和“新乐府运动”。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定居洛阳,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以诗、酒、禅、琴寻找精神倚托,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

5、白。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一生中留下作品诗歌3000多首,作品有《白香山集》七十一卷。《白氏长庆集》五十卷。2、作家思想(1)政治思想其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6、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2)诗歌理论A、强调文艺的目的性,内容要充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B、诗歌要抒发情感,重视语言,讲究声律,有所寄托。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C、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重视讽喻,要对社会和现实有所作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

7、、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

8、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3、文学创作(1)诗歌白居易曾将自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