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

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

ID:37450161

大小:789.31 KB

页数:82页

时间:2019-05-12

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_第1页
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_第2页
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_第3页
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_第4页
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陈立群(1)为什么喜欢看比较弱智的卡通片;(2)为什么喜欢玩与年龄不相称的小玩具;(3)为什么喜欢打无聊的游戏机;(4)为什么热衷于追星;(5)为什么遇事喜欢找哥们做了断;(6)为什么作文缺少源自内心的深刻见地。作为高中学生从卡通画、小玩具上实现情感交流;从游戏机上实现虚幻、刺激的精神超越;从追捧明星上实现情感与精神的寄托,实现自己对“时代英雄”的崇拜。学生精神生活的自我补偿方式:孔子的观点:先成人,后成才,不成人,宁无才。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

2、其次是科学获知。哲学上人性的三个层面: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学生的三个世界:生物世界;学习世界;精神世界。精神——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人的精神的两大属性:人是有头脑的,有理性的,有认识能力的;人是有灵魂的,有超越性的。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人性——对人的尊重;(人道主义精神)理性——对真理的追求;(科学精神)超越性——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宗教精神)精神的界说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陶铸朱永新教授把“有丰

3、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和一定特长”定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学生”的标准之一。丰富且具高级趣味的精神生活,是衡量学生或是一个国家公民文明程度的最基本的标准。一、学生精神生活贫乏的背景分析二、关于学生精神成长的理论思考三、学生精神生活要素分析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实践探索宏观层面社会——重物质、轻精神文化——重流行、轻传统教育——重科学、轻人文一、学生精神生活贫乏的背景分析社会大环境:长期贫穷造成人们对钱的过度奢望,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内容大量的来自网络;广告什么话都敢说、什么话都敢登;以提供“文化

4、享受”为由,赚取经济利益。经商:奸商——富商——儒商;真理被践踏,人性遭沦丧。1、社会——重物质、轻精神建筑:桥梁断裂,公路塌沉;食品:苏丹红,瘦肉精,毒酒假药;三聚氰胺。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从个体到企业,再到国家,都还是一个暴发户。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社会首先经济增长。教育的追求与现实的取向——冲突在振聋发聩的现代化鼓噪声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大众生活秩序的功利化和情绪化导致了人的精神荒芜。当前的金融危机标志着20世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模式的结束。随着“物”时代的结束,也许“身心”的时代将

5、会到来。——日本《福布斯》月刊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现实中教育与媒体必须站出来引领社会;教育的引领:对生命的敬畏;对个性的尊重;对精神的眷注。因特网内容良莠不分,学生对西方社会的流行文化接受很快。西方文明的价值取向成对。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相辅相成。法新社:亚洲人正在背弃传统的学习方式——读书。2、文化——重流行,轻传统快餐文化——快速被消费,随即快速被丢弃的某种文化形态。异化了人们学习吸收新知识的方法,弱化了人的记忆能力,制约了人的理解能力。导致了人的理性不足。专注投入减少了,背诵记忆淡化了,穷研力究放弃了,深

6、沉思考不见了,深刻见地也就没有了。读流行杂志、街头小报则相对要轻松得多,几乎不需要真正的心灵参与。就一个社会的发展而言,科技进步只是“量”的积累,而把握发展方向,形成最终“质”的突破,实现成功的转型,必须由人文来引领、推动直至突破。3、教育——重科学,轻人文欧洲的文艺复兴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大多为军人统治,如大多数非洲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多由理科出生的,懂经济会技术的当政;而发达国家基本由文科出生的律师之类的领导。清华大学2009年降60分特招四名学生全是文科。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社会——首先是经济增长;领导——

7、首先是政绩增长;家长——首先是分数增长;学校——首先是升学增长。重知识传授,重分数成绩;轻人格形成,轻精神成长。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本真追求。(超越性)重树教育信念中观层面德育——重形式、轻体验教师——重授业、轻传道家长——重学业、轻成人1、德育——重形式,轻体验从内容、形式到方法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中一片混沌。(1)内容——长期真空“五四”运动——“批林批孔”——“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月”。所剩无几,有形无神。传统文化缺乏整合,没有解决信什么的问题。教堂、庙宇往乡下建,越造越多;学校、教师向城镇集,越撤越少。内容问题——

8、灵魂安顿问题西方人大多把灵魂交给“上帝”。学生觉得共产主义信念高不可攀,与现实有距离。灵魂安顿的设计,精神居所的创生。一个文化中缺乏对于灵魂安顿的设计,存在于这个文化中的个体,要么麻木不仁,要么惟利是图,要么无所适从。文化、信仰、教育三位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人的健全的精神生态。——肖川《建基于信仰的教育》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并非了不起的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