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从“问”中开始

探究,从“问”中开始

ID:37461772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探究,从“问”中开始_第1页
探究,从“问”中开始_第2页
探究,从“问”中开始_第3页
探究,从“问”中开始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究,从“问”中开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探究,从“问”中开始——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问题而告终。只有存在问题,学生才会产生困惑和求解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因此,探究应从提出问题开始。在自然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下面我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看法。一、  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首先,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想问”。提问是孩子的天性,而不少孩子被送入学校后,智慧的甘泉却反而渐渐干涸,听不到他们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

2、造成的呢?其重要原因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往往通过灌输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成为学生眼中的“神”,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说的或课本上写的一定是正确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很难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提不出问题了。因此,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其次,教师还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树立“言者无畏”的意识。小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3、,即便是看到一群毫不起眼的小蚂蚁,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趴上半天,一边观察小蚂蚁,一边还会没完没了地提问:“小蚂蚁在干么?”、“它们是怎么吃饭的?”、“蚂蚁会说话吗?”“蚂蚁待会儿认得回家的路吗?”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甚至有的也不成为“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来自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及其感受。我们进行自然学科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像观察蚂蚁那样,去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一个个新的问题。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地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多角

4、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的时候,才真正地意味着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始。因此,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幼稚的还是较有深度的,教师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倾听,多鼓励少责难,把学生这种探究兴趣引导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开启问题意识的大门。学生在学习上才会产生积极性、主动性,他们才会越来越“乐问”。二、  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善问”。首先要“引而生疑”。引导学生从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中,提出一些疑问。如执教《根的作用》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一天每人准备一株带根的植物浸在滴有红色墨水的试

5、管里。第二天,学生惊奇地发现:植物的茎、叶脉都变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想弄个水落石出。因此一上课,学生纷纷提出问题:“茎、叶脉没有浸在红水中,为什么会变红?”“试管里的红水为什么会变少?”等。这时,我再讲解这是因为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于是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一抽象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就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就将质疑内容的来源归于学生。最后,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6、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应为学生怎样提问和该提什么问题做示范,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并让学生去讨论,适时点拨。此时,学生会把这种提问 当作学习的动力,并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三、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会问”虽然,学生已经“善问”了,但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处,往往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要害,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紧要的问题,浪费时间。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7、。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促使学生“会问”。观察能力是小学自然教学应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精心引导,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认真细致,全面深刻,有序有向,使学生的头脑尽量储存十分丰富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促使学生“会问”。其次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问必有疑”,疑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求知欲的体现。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疑”不能是“无本之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学习

8、材料、条件、实践能力能使学生产生质疑,从而渴望从事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如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特意构建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出示“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二个、三个、…,直到最后全班同学像拨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我提出问题:“你们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