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心性论

论孟子的心性论

ID:37518573

大小:391.9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4

论孟子的心性论_第1页
论孟子的心性论_第2页
论孟子的心性论_第3页
论孟子的心性论_第4页
论孟子的心性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孟子的心性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0年第4期(第25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2010(Vol.25)论孟子的心性论彭富春摘要: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分在于人有一自然给予的心灵。人的心灵不仅是认识性的,而且是道德性的。此心具体化为四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心规定了人性,人性是人心的现实化和扩大化。既然人有爱心,那么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人的善良本性是人的良知和良能,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虽然如此,但孟子认为人需要扩充其本心和本性。人的心性修炼的关键是沟通天人,其唯一的道路是诚,诚是真实不虚的存在。在诚之中,人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关键词:心;性;人;天作者简介:彭富春

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孟子是孔子的追随者,并被世人称为孔子圣在存在者整体中,人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动物,而人之后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与其他动物是最近的邻居。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想。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孔子将仁归结是心理方面,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为亲子之爱,它是一种具体的人类情感。仁爱虽人与动物之间区分的缝隙非常微小。正是因为如然可以说成是人的本心和本性,但孔子并没有直此,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差异性。对于人与接指出这一点。作为人的本心和本性,仁爱在孔动物之间差异性的遗忘当然是一个思想的错误,子那里依然是遮蔽的和朦胧的,但孟子则直接将但孟子

3、认为是否保持人与动物的区分,也构成了此揭示出来。他对人心和人性进行了探讨。他认君子与庶民的区分。这在于小人放弃了区分,而为人心和人性本身作为仁爱是善良的。人人皆有君子保存了区分。当小人放弃区分的时候,其与是心,同时,人人皆有是性。由此,孟子建立了他动物是同一的,自身由人变成了动物;当君子保存的心性理论,这一直影响了后世儒学的研究。他区分的时候,其与动物是分离的,自身由动物变成的思想主要记载于《孟子》(见杨伯峻:《孟子译了人。那么所去为何?所存为何?孟子指出,这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以下引文只标明并非他物,不过是一心而已。卷、节)一书中。但心为何物?心在汉语中一般指人的心脏,

4、属于五脏之一。但人们认为心脏与一般的脏器不一、心同,而具有特别的功能,亦即去思考。在这样的意义上,心就不再只是指心脏,而也是指心灵,它包孟子首先试图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括了思想意识乃至精神等。因此,心灵就与人的也就是提出并回答人是什么这一根本的思想问感觉器官发生了关联。但人的五官与心灵具有巨题。人的规定性揭示了人自身的本性,但它刚好大的差异。“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是在人和动物相区分时获得的。人与动物的差异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究竟如何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去之,君子存之”(卷八《离娄章句下》第

5、19节)。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卷一一《告子章·89·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句上》第15节)。对于孟子而言,耳目等感觉器同的感觉,那么也会有共同的心灵。人都拥有一官自身依然是物。这在于它们是身体性的、肉体个同一能思考的心,同时,人都拥有一个同一的思性的。当它们感觉外物的时候,不过是自身作为考物。人心的同一之处并非其他,而是对于同一一个特别的物与其他的外物打交道,并会被外物理义的热爱和追求。人天生和自然地拥有这样一控制和遮蔽。与此不同,心的本性不是物,不是身颗心。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丧失它。忍体性和肉体性的,而是超出了物。作为非物,心的人之心就是人克制、压抑和阻碍了

6、这样的心灵,它本性是思考。这种思考就是思索,也就是能够获是对于他人的漠视与毫不关心,因此,是残忍的、得事物的意义。于是,不是感觉,而是心灵才是人毒酷的。虽然忍人之心是对于本原之心的遮蔽和与动物相区分的根本界限。只有确定了这个根本覆盖,但在现实世界中却是首先出现并且是普遍界限,其他的界限也才能够得到划分。的。于是,在世界上到处充满了仇恨、战争和屠当然,孟子所理解的心并非只是一个单纯认杀。所谓春秋无义战便是如此。在这样的意义识的心,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道德的心。这就是说,上,不忍人之心便是对于忍人之心的否定,并且是心灵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性,而且也能指引人类朝向人的本心的回归,是本心自身的直接呈

7、现。的行为,尤其是能去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的本心就是人本身具有的和他子将如此这般的心称为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人相同和相通的心。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孟子将不忍人之心直接表达为恻隐之心,它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是人对于他人的境遇尤其是苦难产生的同情心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及在此基础上生发的对于他人的帮助之心。孟子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特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