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的作用

《说文》的作用

ID:37519555

大小:4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24

《说文》的作用_第1页
《说文》的作用_第2页
《说文》的作用_第3页
《说文》的作用_第4页
《说文》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说文》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通论二《说文解字》的作用《说文》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巨著,是许慎遗留给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作用是很大的。现在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一、了解汉字的小篆以及古文、籀文的字体《说文》的体例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它收录了9000多个小篆字。同时收录并与小篆相对照的东汉以前的历代古文、籀文计700余字(其中古文约有500个,籀文200多个),这大概是历史上对小篆以前古文字的第一次大搜集、大整理。要了解汉字的小篆以及古文、籀文字体,就得查《说文》。二、考释古文字的桥梁小篆的形体上承甲骨、金文、战国文字,下开隶体、楷体,是汉字的第一次统一和定型。后代要考释、

2、探讨甲骨、金文、战国文字,就一定要利用小篆这个桥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说文》提供的六书理论和文字形音义方面的种种证据,古文字的考释恐怕还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只能靠想象和猜测。所以,虽然后来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说文》本身的许多错误,但每一个古文字学专家无一不首先是“《说文》学”专家。他们正是借助于“《说文》学”去研究古文字学的,是《说文》为古文字研究奠定了基础,它是识别和研究古文字的不可逾越的桥梁。三、了解汉字的形体结构关于汉字六书的说法,在许慎以前就有了。但据现在所知,许慎以前只有六书这个名词、概念,而许慎不仅给它们分别下了定义,并且具体分析了9000多个汉字形体结构。《说

3、文》在每个字的释义之后,都分别说明“象形”、“象某形”、“从某”、“从某某”、“从某从某”、“从某,某声”、“从某,某亦声”等等。如果我们要知道一个汉字是什么形体结构,以及文字形体在体现字义方面的作用,就可以查找《说文》。而且,它还提示我们在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密切结合的道理。当然,许慎由于没有机会见到更早的古文字,所以他只能“溯其形于古籀”,这种探源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是反过来说,汉字“自籀篆易为秦隶,字形殊矣”(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213页),如果没有许慎的这部著作为中介,后人又怎能弄清古文字的来龙去脉?仅此一点,许慎的功绩就是不朽的。四、认识文字的本义,并由此推演引申义《

4、说文》解释的一般都是本义。因此我们通过《说文》可以得到汉字的本义,同时它又是进而推演引申义的基础和依据。我们查阅汉语词书,会发现多义词的义项常常有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之分。所谓本义,一般是指上古文献所能提供或证明的原始意义或基本意义。所谓引申义,就是由本义派生、发展而来的、与本义相关的意义。在众多的引申义中,与本义关系较为密切的是近引申义,与本义关系较为疏远的是远引申义。远引申义一般是在近引申义基础上形成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近引申义与远引申义之间,常常是经过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们往往自成系统,有规律可循。而假借义则一般是指用作通假字或同形同音词的意义

5、,它独立于引申系统之外。对于具体词来说,假借义很少,多数是本义以下的引申义。掌握了一个词的本义,其他诸多引申义也就很容易掌握了。这就是所谓“一领挈而全裘振,一纲举而万目张”。“领”和“纲”就是词的本义,掌握了它,可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对把握词义、阅读古书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徐锴曰:“一,记其处也。”“本”、“末”、“朱”皆用此法。“本”本指草木的根,如《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本,必复生。”引申为木材,材料。《孟子·梁惠王下》:“为居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本。”又引申为事物的根基、主体或原本,如《论语·学而》:“君子务本。”《礼记·乐

6、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以之为主,故又引申为执掌,如《汉书·爰盎传》:“是时绛侯为太尉,本兵柄。”以之为原本,故又引申为根据,如《周易·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作副词“本来”解自然也是名词“原本”义的引申。又如“末”,《说文》:“木上曰末。”即树悄。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引申为泛指物的端或尾,如《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人的四肢相对于身体躯干也是末,故引申指四肢,如《左传·昭公元年》:“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也用以指抽象事物的末端,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光和末,黄巾起。”又引申为最后,如《尚书·立政》

7、:“我则末惟成德之彦。”又引申为衰老,如《礼记·中庸》:“武王末受命。”又引申为不重要的、非根本性的,如《商君书·壹言》:“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又引申为渺小的,如《周易·咸》:“咸其晦,志末也。”又引申为碎屑,如《晋书·鸠摩罗什传》:“乃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灰末。”又如“约”,《说文》:“缠束也。”如《诗经·小雅·斯干》:“约之阁阁。”引申为缠束之物,如《左传·哀公十一年》:“人寻约,吴发短。”持指绳索。又引申为约束、检柬,如《论语·子罕》:“约我以礼。”又引申为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