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

穿行于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

ID:37522178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穿行于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_第1页
穿行于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_第2页
穿行于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穿行于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穿行于古诗词传承民族文化—浅谈古诗词的教学新村小学秦晓芳【摘要】古诗词环保教育自学能力民族精神古诗词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民族精神的铸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运用好板书,感悟作者情感;古诗诵读中,渗透环保教育;创新古诗教学,提高自学能力;内容有机整合,在古诗中穿行。漫漫五千年,悠悠中华情。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蕴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是诗的国度,而优秀的古诗词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在中国文化中熠熠闪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诗诵读对文学修养的影响作

2、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就要从诗的特点出发,遵循古诗教学规律,让孩子们理解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魅力,在或清新明快,或苍凉悲壮,或激愤慷慨中,感悟诗意、领悟诗情,在古诗词中穿行,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一、运用好板书,感悟作者感情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板书,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能使学生深切感受作者浓烈的感情。例如《十五夜望月》,通过写作者八月十五的夜晚,孤坐庭院时的所见、所听、所闻、所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游子的思亲情怀,其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为升华学生情感,我设计如下板书:十五夜望月{看}

3、月明夜静{听}孤寂{感}秋凉花香{闻}思亲这样设计,使诗情得到合理形象的扩张,让学生深深体验到游子和亲人的距离遥远,思念的情绪更加强烈,独在异乡的孤苦伶仃与空中皎洁的月光,地上的寒夜冷露,明与暗,虚与实,深深地牵动了学生的心,使他们受到感情、思想的净化,获得美的享受。二、古诗诵读中,渗透环保教育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是一个既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又能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怎样进行这方面的渗透教育呢?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之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欣赏《四时田园杂兴》自然静谧的田园风光;《初秋行圃

4、》中的静谧与喧嚣的和谐;《望洞庭》中的粼粼波光……通过图片﹑音乐﹑电视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大胆想象,置身其中,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而且让此美感在学生心中逐渐沉淀起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油然而生。其次,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让学生懂得:在古诗中,大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环境孕育了诗人,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优美的环境陶冶了情操。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由“美感”到“喜爱”,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最后,对当前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教学中

5、需重视的方面。采用“比照”的方法,认识到地球环境的破坏,如诗的田园牧歌已消失,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在逐渐消失,想像和描画诗中美好的意境,比对现实生活中令人忧心的现象,逐步唤起学生危机意识,自觉加入到环保活动中去,将课内教学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联,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体现了“大语文观”,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三、创新古诗教学,培养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教学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学中,可尝试用“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

6、,提高古诗教学质量,让学生感悟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魅力。下面以《客中作》为例,谈谈在古诗教学中的举措。①课前查询知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作者李白的生平,作品以及写作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②介绍背景解诗题。以诗题为话题,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将收集的资料简明的作一个介绍。③质疑讨论明诗意。指导学习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自学古诗,勇于探索,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培养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④想象诵读悟诗情。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在读中感悟友情。⑤迁移运用背诗文。课后自主作业,拓展学习诗文的范围:演一演这个故事,写写朋友间的友情,背一背有关“友情

7、”的诗句……在以上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四、内容有机整合,在古诗词中穿行。在古诗的教学中,还要注重诗词内容的整合,力求使课内课外,书中书外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既扩充了诗词的数量,又开阔了诗词的内涵,使学生在读一读、背一背、找一找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邃广博,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提升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学习了《寄扬州韩绰判官》后,整合“友情诗篇”,找一找历代诗人写友情的诗句,说说古代诗人告别的方式,拓展“话别”,“歌别”“酒别”等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