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

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

ID:37528844

大小:1.15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9-05-12

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_第1页
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_第2页
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_第3页
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_第4页
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hapter6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内容提要Section1基本概念Section2畜产公害的起因Section3环境污染对家畜的影响Section4畜牧场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一、处理的原则二、处理要求三、固液分离四、固形物的处理和利用五、畜牧场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六、微生物床生态环保养殖模式简介畜牧场的环境保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防止畜牧场本身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避免周围环境对畜牧场的危害,Section1基本概念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中原有的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而危害人、畜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或:污染物(浓度

2、或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有害物质在环境中蓄积,从而使环境质量恶化,危害人、畜健康。2、环境自净自然界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对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去除消害、降解、转化、灭活作用,这一能力称为环境自净。环境的自净作用实际上是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的一种结果。物理作用:沉淀、稀释、逸散化学作用:氧化、还原、中和、转化生物作用:吞噬、分解、灭活、颉颃但是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有限的和缓慢的。如果污染物质进入环境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污染。3、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4、畜产公害:畜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3、有害气体、粪尿等废弃物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畜产品中某些元素的累积和富集、药物的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5、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关系。6、生物富集作用:某些物质的起始浓度并不高,但是通过食物链在各生物体之间传递过程中,逐级富集,浓度逐渐升高。Section2畜产公害的起因一、畜牧经营方式与规模的变化二、畜牧场由农区、牧区转向城镇郊区三、农业生产从使用有机肥料转向使用化学肥料四、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五、药物残留Section3环境污染对家畜的影响特点:污染物种类多,作用复杂;污染的影响范围广;污染物浓度往往较低,难以被

4、察觉,尤其是降解缓慢、半衰期长的污染物很难消除,可长期残留在环境中危害家畜。1、引起家畜中毒急性危害慢性危害2、对畜产品的影响(1)引起人体中毒(2)引起过敏性反应(3)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3、环境污染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4、环境污染的其它危害Section4畜牧场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废弃物:粪、尿、污水、垫料、废弃的饲料等。是畜牧场主要的,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一、处理的原则减量化:合理选择场址、合理规划和绿化场地、合理布局,提倡干清粪工艺,雨水与污水分流,合理配合饲粮、加强卫生防疫、粪污和病死畜处理;无害化:猪场固体粪污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资源

5、化:实现资源化多级利用和转化;二、处理要求1、不能随意弃置,使恶臭远逸,蚊蝇漫飞。2、不可弃之于土壤、河道污染周围环境酿成公害。3、必须适当处理,合理利用,化害不利。4、尽可能在场内解决三、固液分离1、采用干清粪工艺,猪粪一经产生便分流,干粪由机械或人工收集,走清粪道清出,尿及污水从下水道流走。该工艺可保持猪舍内清洁,无臭味,产生的污水量少,且浓度低,易于净化处理;干粪直接分离,养分损失少,肥料价值高。2、采用半漏缝地板(漏缝小,漏尿不漏粪,粪尿沟处为漏缝地板,其余为实心地面),将粪尿分离开,人工或机械清粪,既可节水又可减污,十分有效。固体:按固

6、形物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液体:污水及尿液可经过机械分离、生物过滤、氧化分解、沥水沉淀等一系列处理变为生产用水乃至饮用水。四、固形物的处理和利用(一)用作肥料1、土地还原法--新鲜粪尿未经处理直接上地。缺点:用量少,效果差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再作肥料,肥效高,施肥量比前者大4~5倍。2、粪尿混合贮存法概念:利用厌氧微生物,在无害环境中,分解粪尿而致无害化。原理:粪尿混合于池、缸内加盖封闭,有机物发生嫌气性分解→简单有机物N+尿素→(NH4)2CO3+NH3(需尿素酶和微生物作用)。作用:NH3进入寄生虫卵,使之中毒而死亡由于缺氧,不利于病菌生存由于微

7、生物间的拮抗作用,病原菌杀死。使粪、尿无害化。NH3浓度0.4~0.59%血吸虫2天杀灭0.2~0.29%6天夏季3~5天,冬季7~10天。但厌氧分解产物多数有臭味。3、腐熟堆肥法(高温堆肥法)---肥效提高,施肥量增加(1)概念:利用好气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分解粪便与垫草固形物的方法。(2)原理:粪、垫草等固形物质堆放起来。在好气菌作用下进行好气性发酵,产生热量形成高温,同时由于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使病原菌死亡。(3)条件:足够的氧气65~80℃水分40%左右一般经4~5天,温度可达60~70℃。夏季半个月,冬季一个月即可。这种方法没有臭味(4

8、)发酵过程①温度上升期:一般3-5天,放出热量,堆肥增温②高温持续期:温度50℃,开始形成腐殖质,微生物、蠕虫卵死亡③温度下降期:温度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