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苏轼文集校注_献疑_莫砺锋

读_苏轼文集校注_献疑_莫砺锋

ID:37573516

大小:405.5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5

读_苏轼文集校注_献疑_莫砺锋_第1页
读_苏轼文集校注_献疑_莫砺锋_第2页
读_苏轼文集校注_献疑_莫砺锋_第3页
读_苏轼文集校注_献疑_莫砺锋_第4页
读_苏轼文集校注_献疑_莫砺锋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_苏轼文集校注_献疑_莫砺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艺研究2012年第6期书与批评读《苏轼文集校注》献疑莫砺锋2010年6月,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包括苏轼的诗集、词集与文集三个部分,其中尤以《苏轼文集校注》的成就格外引人注目。与前人的注释已相当详尽、编年也相当完备的苏轼诗集、词集相比,苏轼文集的校注堪称苏轼研究史上筚路蓝缕的重大事件。《苏轼文集校注》在考订编年、探究本事、解释词义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堪称苏文功臣。对此,笔者已撰《苏轼文集校注:苏轼研究史上的重大事①件》一文予以论述。然

2、而千虑或有一失,百密难免一疏,本书篇幅浩繁达十一巨册,恐亦难免错误或疏漏。现将笔者阅读《苏轼文集校注》时随手摘录的疑惑整理成文,以供读者参考,并希望对校注者修订此书时有所裨益。一、考订编年《苏轼文集校注》(以下简称《文集》,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在考订编年方面成绩卓著,但也偶有考订欠精之处,例如卷五七《与段约之一首》云:“蜀江湍悍,卒夫牵挽,最为劳苦。若一一以钱与之,则力不能给,故不免少为此耳。事有疑似,人言良可畏,得公一言则已。”《文集》注云:“疑为治平三年(1066)送父丧归蜀时作。”

3、(第6294页)按:苏轼送父丧归蜀,确在治平三年。然此书乃追述往事,非当时所作。书中言及“人言良可畏”,当指苏轼因送父丧归蜀而遭诬告之事,《文集》卷三二《杭州召还乞郡状》(作于元祐六年)中曾回忆其事:“安石大怒,其党无不切齿,争欲倾臣。御史知杂谢景温,首出死力,弹奏臣丁忧归乡日,舟中曾贩私盐。遂下诸路体量追捕当时梢工篙手等,考掠取证。但以实无其事,故锻炼不成而止。”(第3375页)此事发生于熙宁三年(107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三载曰:“(八月)六日,事下八路,案问②水行及陆行所历州县令所

4、差借兵夫及柁工询问,卒无其事实。眉守兵夫乃迎候新守。”由此可知苏轼因父丧还蜀而受新党攻讦,故作书与段缝以自解,此书当作于熙宁三年。《文集》编年致误的原因或是未细读文本并深考其写作背景。另一种编年有误的原因可能是不明物理,例如卷五七《与毅父宣德七首》之七云:“日至阳150读《苏轼文集校注》献疑长,仁者履之,百顺萃止。病发掩关,负暄独坐,醺然自得,恨不同此佳味也。”《文集》注云:“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作于北归途中。……本书云‘日至阳长’,其为五月所作无疑。”又注云:“又书中曰‘负暄独坐’,涉笔

5、亦夏景。故云。”(第6306页)今按“日至”既可指夏至,亦可指冬至。而“阳长”之“长”字,乃“增长”之义,故此处“日至”当指冬至。至于“负暄独坐”云云,正为典型的冬景,安得谓之“涉笔亦夏景”?《文集》在编年时或未细思。还有少数作品的编年不够稳妥,例如卷六七《书司空图诗》,《文集》注云:“元丰七年(1084)四月作于九江庐山。据本文‘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之语,当作于游庐山之时。”(第7580页)今按苏轼于元丰七年四月游庐山之事属实,但细味“尝”字,乃追忆往事之语气,恐只能说此文作于游览庐山之后,

6、而不能定为当时所作。又如卷五六《与陈大夫八首》之三,《文集》系于元丰五年(1082),理由是收信人陈轼原为黄州知州,苏轼于元丰三年谪至黄州后与之相识,当年秋陈轼即罢任归临川,而此书中言“奉违如宿昔耳,遂两改岁”,故当作于元丰五年。此说可从。接下来的《与陈大夫八首》之四,《文集》注云:“约元丰五年作于黄州。”(第6252页)此说可商。因此书中言及“唐守常相见否”,今检《宋两江郡守易替考》引《抚州志》:“唐砥,通直③郎。元丰三年至元丰四年任郡守。四年石温之来代。”“唐守”即指唐砥,其人在元丰四年罢抚州

7、知州任(抚州即临川),如苏轼此书作于元丰五年,不应言及“唐守”,故此书宜系于元丰四年。此外,有些苏文的编年向有异说,《文集》在考核取舍时或有不够谨慎之处,例如卷一九《桄榔庵铭》,此文为记录苏轼在海南之艰苦生活及乐观精神之重要文本,向来受人重视。但是其作年则存在异说,《文集》虽已参校众说而作平亭,但其编此文于绍圣四年(1097)的结论仍值得商榷。《文集》注云:“绍圣四年(1097)冬作于昌化军。《苏诗总案》卷四二谓元符元年(1098)苏轼因被逐出官舍,无地可居,遂于桄榔林下就地筑室。……今案,据苏辙

8、《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绍圣四年贬昌化军,‘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土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此即桄榔庵。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傅藻《东坡纪年录》均将买地筑室之事系于绍圣四年。今考苏轼《与程秀才三首之一》云:‘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仆离惠州后……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程秀才乃程儒,绍圣三年谒苏轼于惠州嘉祐寺,故曰‘僧舍屡会’。苏轼作此书时,桄榔庵新成,既言僧舍屡会为‘去岁’之事,则新居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