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

ID:37580904

大小:36.0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5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1页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2页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3页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4页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作者:奚洋指导老师:佟福奇内容摘要:随着“汉语热”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的一种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愿意学习汉语。但是,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认知心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外国友人在学习汉语句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偏误。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句式,也是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本课题以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双宾语句时产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双宾语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对外教学提出建议和设想,对现

2、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讨论。关键词:双宾语构式;偏误;教学策略引言现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因此,今天的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随着愈来愈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一般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进行教学。语法教学在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理论流派根据不同的语法理论对汉语语法教学则具有不同的看法。构式

3、语法(ConstructionGrammar)是其中一大流派,它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得到迅速发展,也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语法理论流派。该理论脱胎于认知语法,是对形式语法的悖逆。“构式”一词,简而言之就是指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并且从构成成分不能预测整个构式的意义。Goldberg也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过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构式预知,就被确认为一个构式。双宾语构式一直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传统语言学以动词语义分析为起始,

4、按语义特征将双宾动词进行分类,但是语义特征具有复杂性,难以准确分类。生成语言学则讨论了双宾语句的题元角色,这虽然解释了英语双宾语结构的成因,但用来分析重语义的汉语则较为不妥,尤其是在进行英汉对比时更为不妥。认知语言学对双宾语句进行了全面的解释,“给予义”的提出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构式语法则对双宾语句成分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论元结构的局限性,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双宾语构式的特点及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双宾语句时产生的偏误,提出几点教学策略。一、

5、汉语双宾语构式的句法特征(一)汉语双宾语句的基本构成对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最早源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该著作中写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接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双宾语句中述语与两个宾语分别存在互动连接的关系,如:给[V]他[NP₁]一个苹果[NP₂],述语“给”,宾语1是“他”,宾语2是“一个苹果”,这是汉语双宾语句起初最基本的构成形式。马庆株(1992)将汉语双宾语详细的分成14小

6、类,但仍认为其句法形式是VN₁N₂。满在江(2003)从生成语法理论的角度讨论双宾语的结构,他认为:典型的现代汉语双宾语应具备以下三个标准,第一,语音层面上应是[NP₁V(给)NP₂NP₃]的形式;第二,NP₂与NP₃之间不具有领属关系:第三,两个宾语各自与动词发生联系。这是典型的三分法。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双宾语首先做详细研究的是张伯江。他认为: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叫做双及物的语法结构式,其形式表现为:VN₁N₂。通过多年研究与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S+V+NP₁+NP₂(S是施事,是动作的发出者

7、:NP₁是与事,是动作的参与者;NP₂是受事,是被转移物),是汉语双宾语句的构式的典型特征。(一)汉语双宾语句式中的动词范围双宾语表达的重点是动词,因此要研究双宾语结构,就要关注其中的动词。黎锦熙(1924)在《新著国语文法》所界定的双宾语句中的动词仅包括“给予类”,如:“送”“寄”“赠”“给”“赏”等。杨成凯(1996)、李宇明(1996)也只承认“给予义”动词才能构成双宾语。吕叔湘(1953)在《语法问答》中写到:一件事情也许会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这个时候就会有两个宾语出现。此书所举例子

8、中的动词不仅包括“给予类”动词,同时也包括“取得类”动词。如:“他送了我一本书,你送我什么?”、“他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到底他前后借了你多少钱,现在还欠你多少钱?”赵元任(1968)将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类、“教”类、“借”类。朱德熙(1982)在《语法讲义》中写到:“双宾语是指一个述语后面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都可以是真宾语,也可以是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由两个真宾语组成的双宾语格式可以分为“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所举例子如:“还小李十块钱”、“偷了我一张邮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