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

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

ID:37700416

大小:359.9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9

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_第1页
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_第2页
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_第3页
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_第4页
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_第5页
资源描述:

《碑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_张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張方摘要:通過對山西介休后土廟現存碑石的考察,發現在明正德年間,后土廟道士開始從“德”字輩傳續龍門派字譜,此後傳承不斷,達數百年之久。但是,從后土廟龍門派傳承的時間與輩分來看,又實難與丘處機有所聯繫。本文推測,在明中後期政府宗教政策鬆動之後,隨着龍門派影響日益增大,一些認同丘祖或者認同全真教的道派開始從不同的派字依附到龍門派中。這一過程在時間上是延續的,空間上是多源的。龍門派在明代中後期的發展壯大並不僅僅依靠法脈的傳承,龍門派字譜被廣泛認同應該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關鍵詞:介休后土廟龍門派派字譜作者簡介:張方,男,1982年生,河南遂平人。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爲全真道歷史。“龍門派”是全真道的重要支派,在明清時期影響很大,有“龍門、臨濟半天下”之説。但是,關於“龍門派”形成時間和過程,尚未有清晰的結論。近期,筆者通過對山西介休后土廟現存碑石的考察,發現在明正德年間,后土廟的道士開始從“德”字輩傳續龍門派字譜,此後傳承不斷,達數百年,這一過程對於研究龍門派興起的過程極具參考價值。一、后土廟的建築格局介休后土廟位於山西省介休市中心偏西北,背依介休老城牆,約佔地1.3萬平方米。其建築格局爲四進院落,中軸綫上建有影壁、山門、護法殿、獻亭、三清樓、獻樓和后土殿,兩側配有鐘鼓樓、配殿

3、與廊房等。而在其東側又附有吕祖閣、關帝廟、土神廟三個一進院落的小型廟宇,構成了一組龐大的道教建築群。248249二、介休后土廟的歷史沿革后土廟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廟内所存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后土廟碑》記載: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時亦有重修。隋時,大將尉遲敬德曾率兵在此纍宿,相傳廟南邊的陣巷口即爲其點將之地。①到了宋代,后土信仰尤盛。據《宋史·真宗紀》記載,宋真宗就曾至汾陰,親祀后土地祇。②在此風氣影響下,介休后土廟於宋皇祐元年(1049)得到了朝廷的敕修。元大德七年(1303)山西大地震,后土廟遭到嚴重破壞,漸

4、於荒廢。至大二年(1309),一些道士在損毁的后土廟前部區域修建了一座三清觀。③九年後,提點道士李道榮又將殘毁的后土廟修建一新,復建後的后土廟也就正式納入了道教管理。明洪武年間,后土廟由辛秀顔④重修,始建了真武與三官兩座偏殿。到了正德年間,當地士紳梁智欲出資擴建廟中殘破的獻樓,由此還引發了一些波折。起因是由於后土廟獻樓背靠三清觀,並與三清殿緊密相連。當地民衆認爲建樂樓愈高而神愈下,對神不敬。於是,住持道士張德深四方募捐,梁智又出資百兩,其餘施財者不下千人,將三清殿築基與樂樓同合爲一,中則分之,起三清聖像與崇樓之極,前列萬聖朝元,後奏獻以奉后土,神上而樂下,使人心安而神妥。⑤

5、但這次修建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三清殿與后土獻樓遠遠高於了后土殿,梁智認爲“巍峨高崇有欺廟貌”。因此在獻樓建成的第二年,他會同住持張德深繼續募集資金,又將后土殿、真武殿與三官殿重整一新,倍增於昔。⑥這兩次重修工程共歷時十九年之久,耗費無數,將介休后土廟建成了一方之勝景。這兩次工程主持者均爲署印道士張德深。按《明實録》所載:“洪武十五年,府設道紀司,都紀一人,從九品,副都紀一人,未入流。州設道正司,道正一人,縣設道會司,道會一人,俱未入流。”⑦介休爲縣,張德深所署應爲道會司之印。由於明代各級道教管理機構設官不設署,諸司全設在道觀裏,所以后土廟應爲介休道會司所在。此①張晉平:

6、《晉中碑刻選粹》,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3頁。②《宋史》卷八《本紀第八·真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47頁。③陳文龍:《試論山西介休后土廟道教建築群之管理》,《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④碑刻文字爲“□會辛秀顔”疑爲道會,辛秀顔極有可能爲道士。⑤張晉平:《晉中碑刻選粹》,第179頁。⑥張晉平:《晉中碑刻選粹》,第183頁。⑦《明實録》第四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第2262頁。250251外,在《后土廟重修碑記》中張德深還將其道派的傳承歷史向前追溯了三代:“本廟祖師趙洞海,門人韓福霓、王福宏,門

7、徒韓德源、張德深、高德濟,門徒李通桂、吕通相、郝通楔、胡通樞。”由此算來,明代后土廟道派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前期,其傳承極有可能由元代延續下來。雖然歷時多年,但張德深對后土廟所進行的規模宏大的重修並未徹底完工。其中殿内神像未置,三門也尚未修建。據廟内所存《重修太寧宫殿並創建三門碑》記載,嘉靖四十年(1561),張德深弟子、繼任住持吕通相、張通曉承繼師傅未竟事業,募緣將兩廊的塑像及三門完工。①此後,從隆慶到天啓年間,后土廟又經歷了四次小規模的維修,多爲修葺、上妝之類工程,后土廟、三清觀的格局未有大的改變。明崇禎十二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