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_互动与认同_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

赋权_互动与认同_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

ID:37754305

大小:1.03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5-30

赋权_互动与认同_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_第1页
赋权_互动与认同_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_第2页
赋权_互动与认同_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_第3页
赋权_互动与认同_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_第4页
赋权_互动与认同_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赋权_互动与认同_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3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毛丹提要:用角色概念分析农民市民化特别是城郊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但是这个提议不能被主要用来指责农民担当新角色的能力低下。角色视角所能发挥的重要提示是:社会身份完整、角色期待明确、互动环境良好,以及新旧角色间的转换通道顺畅等,都是顺利实现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前提或条件;目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农民受到了赋权不足与身份缺损、新老市民互动不良、农民特殊认同策略三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直接影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政府政策还存有很大疑问。关键词:角色理论城郊农民撤村建居市民化一、引论通过征用土地、撤村建居,加

2、速城市化和城郊农民市民化,是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着力推动的一项社会工程。从直觉上说,农民市民化当指农民从里到外都变成市民,不光转变户籍、工作、住地,而且转变心理、行为、文化,它关乎8-9亿中国小农“走向其历史的终结点”(郑杭生,2005)。然而,农民市民化在实践上的复杂性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在知识和理论上也还谈不上清晰。2005年以前,经济学(特别是农业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社会学在讨论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农转非的农民为什么还不能顺利转变为市民时,曾各自论及市民化的命题,包括其内涵、意义、困难、解决途径和政策选择等等,并对目前城市化与市民化进程的不均

3、衡或不同步(即市民化落后于城市化)提出了批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2003;田珍,2006;黄祖辉、毛迎春,2004;林拓,2004;朱信凯,2005;唐根3本文隶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06BSH01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农民行动逻辑研究”(NCET-07-0749)。28论文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年等,2006;课题组,2003;朱力,2001,2002;王进、侯远志,2008)。这些意见触及很多具体问题,但是常识化议论居多,同时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与意外问

4、题似缺乏细致观察(毛丹等,2008)。2005年以来,一些社会学学者强调农民市民化虽然内容广泛,涉及农民在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等各个方面实现向市民转变,但它不同于经济学讨论的非农化、地理学讨论的城市化、人口学讨论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陈映芳等,2003;陈映芳,2005;王道勇,2005;谢建社,2006)。它的独特内涵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farmer,orcultivator),和作为一种身份的农民(peasant)转变为市民(citizen),在获得市民资格的同时发展出相应的能力、素质、认同。这个过程既包含农民居住地点、居住方式、初级关系与次

5、级关系重要性强弱的变迁,还标示着社会资源在各阶层的重新配置、社会认同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动与整合。因此,市民化主要是一种社会学术语(郑杭生,2005)。①这个转变表明一部分学者开始意识到农民市民化作为社会变迁的复杂性。但是,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仍然面临很大困难或陷阱。在实践上,农民市民化目前主要涉及城郊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如何转变为市民,以及大批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生活两个方面,经验研究虽已兴起(李培林,2004;周大鸣,2001;折晓叶,2007;陆学艺,2001;陈映芳等,2003),但仍显薄弱。另一方面,社会学界在发现和运用恰当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去

6、分析、整理农民市民化的经验,超越过于直观的政策研究方面,工作刚刚起步。现有进展主要表现在:郑杭生等试图界定农民市民化一般涵义、发生基础,以及一般的研究进路(郑杭生、吴力子,2004;郑杭生,2005);王颉等(2007)综合使用历史、结构与关系等一般尺度分析农民及其发展问题;毛丹从农民的选择逻辑角度提出农民安全经济学的概念,提示农民、城郊农民可能有一套城市化政策推行者不很清楚的需求系统与权衡方式(毛丹、王燕锋,2006);张汝立(2006)尝试运用边缘化与社会排斥概念分析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文军(2004)提出把农民到市民视为角色转型问题。应该说,用角色理论分析农民

7、市民化特别是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①郑杭生(2005)甚至认为,在实践上,农民市民化更难、更复杂,它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后三者是形,而市民化是质”。他为此企望“:记录这一历程并升华至理论层面,从而发现中国农民实现市民化的历史性规则,可能会成为社会学中国学派在世界社会学舞台上独树一帜的重要标志之一”。29社会学研究2009.4是一个很好的提议。至少,角色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可能有助于解释许多城郊失地农民由撤村建居等政策性力量而转变职业、身份之后仍不能很好扮演市民的问题,而且还为这种解释提示了一个相对规整的社会学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